美國著名的計算機公司Cisco(思科公司)頒布的“思科認證”,也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計算機行業的高級技術人才。據美國著名的培訓公司NETG公司的一份調查顯示,如果通過該公司的CCIE認證,不光平均可以賺到6位數,而且還享有大額的獎金、數目可觀的股票期權、更多的帶薪培訓和更高的工作滿意度。而國內的情況,據知識天地(北京)信息技術公司作的一項調查顯示,獲得了某項認證,個人薪金就可以得到一定幅度的提高。大致情況如下:如果通過Oracle認證,薪金一般提高40/~50%;如果通過微軟MCSE認證,薪金一般提高30%~50%;如果通過微軟MCSD認證,薪金一般提高40%~60%;如果通過Cisco認證,薪金一般提高40%~60%。
正因為如此,目前國內越來越多有誌從事於計算機行業的人員開始以多種方式學習培訓,以獲得上麵說的那些認證證書。有人這樣形容當前的白領人士——左手拿文憑,右手拿證書,頭上還環繞著海歸的光環,昂首挺胸走進“中產”的大門。一個流傳至今的古老對話:母親:“孩子,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屋被燒毀,你的財產被搶光,你將帶著什麼東西逃跑呢?”
孩子:“錢和鑽石。”
母親:“有一種沒有形狀、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寶貝,你知道是什麼嗎?”
孩子:“不知道。”
母親:“你要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鑽石,而是智慧。你隻要活著,智慧就永遠跟著你。”
二、知識鋪平“中產”的道路
知識越來越成為人們攫取財富的手段,成為人們進入“中產”的資本。
知識是成為“中產”的資本
猶太家庭的孩子,幾乎都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燒毀,你的財產被搶光,你將帶著什麼東西逃跑呢?”如果孩子回答是錢或鑽石,母親將會進一步問:“有一種沒有形狀,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寶貝,你知道是什麼嗎?”要是孩子回答不出來,母親就會說:“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鑽石,而是智慧。因為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你隻要活著,智慧就永遠跟著你。”由於曆史上的猶太人不斷遭受迫害,財產被掠奪,房屋被燒毀,人民遭驅逐、屠殺,反而使追求知識、增長智慧成了猶太人的一種防衛機製。而正是這種對知識與智慧的追求,猶太人雖然屢經磨難,但他們卻是世界上富有的民族。
中華民族也是一個重視知識的民族,但卻不是富裕的民族,這其中原因很多,但有一點卻是我們不能諱言的,那就是我們沒有像猶太人那樣把知識與財富掛起鉤來。我們從小就接受“士不言利”的教導,即使陷入捉襟見肘的地步,仍然要表現出一副視金錢如糞土的氣概。許多人掌握知識,隻是使自己成為精神貴族,卻並沒有讓自己擺脫貧困,走向富裕。張衡雖然發明了地動儀,但晚年卻貧病以終;曹雪芹以一部《紅樓夢》賺取了多少人的辛酸淚,而自己卻是“舉家食粥酒常賒”。
這不隻是中國的特征,全世界各國都有基本相似的情況。直到進入20世紀中後期,這種狀況才得到徹底的改變,其中最為明顯的便是規定權力與財富分配的遊戲規則發生了變化。正如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所說:知識資本最終將導致“世界財富的一次大轉移”,轉移到知識資源掌握者手中。財富的含義,正在從諸如黃金、貨幣或土地之類的有形資產逐步轉移到無形的知識,即誰擁有更多的知識,誰就擁有更多的財富;權力的內涵,也將不再以某個特殊的位置為標誌,而以對知識的駕馭和控製為基礎。在腳步日益清晰的知識經濟時代,社會財富的分配是以知識為軸心的。
在古代,體能與武力就是權力和財富的來源——最健壯最敏捷的人便可指揮族人,成為領袖,坐擁財富。隨之而來的社會,權力與財富來自於繼承,由王公貴族所擁有,不容別人分享。從第二次世界大戰至今,因為交通與通訊係統的發達,我們迅速地進入了信息時代。在這個時代,任何一個身穿牛仔褲的年輕人都可以平地一聲雷,眨眼成為巨富——隻要他掌握了勝人一籌的知識。正如著名的經濟學家蓋布瑞博士所說的:“工業社會的動力是金錢,但在信息社會卻是知識。人們將會看到一個擁有信息且不為無知所挾的新階級出現;這些人會擁有權力——但這權力並非來自金錢和土地,而是來自知識。”
在生活中的幾乎一切領域,我們都能感受到這種以知識和信息為基礎的社會的轉變。在1920年,一輛汽車成本的85%以上是付給從事常規生產的工人和投資者;到了1990年,這兩種人得到的份額不到60%,其餘部分則分給了設計人員、工程師、戰略家、金融專家、經理人員、律師、廣告商和銷售商等一大群善於識別新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創新者。而今天,財富分配的規則很顯然已經真正以知識為軸心,例如在一個半導體芯片的價格中,至多3%歸原材料和能源的主人,5%歸擁有設備和設施的人,6%歸常規工人,85%以上則歸從事專門設計、工程服務或擁有相關專利和版權的人。
由於知識的驅動,世界經濟開始轉型,由能量驅動的物質經濟轉向由知識驅動的智能經濟。我們正在逐步脫離工業文明時代而進入知識經濟的文明時代。在知識經濟時代,推動社會發展的已經不是簡單的勞動的力量,也不是資本的力量,而是知識。知識已經掌握了我們的生存命脈。“發展依靠創新,創新依賴知識”,在今日已成共識。我們要生存,要發展,要成為“中產”,就必須掌握知識,擁有知識,運用知識!
很久以前,我們就說“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金錢”,但真正有機會實現知識就是金錢的夢想,則就在今天這個時代!一批科技富豪的誕生,猶如洶湧澎湃的浪潮,衝擊著我們傳統的經商觀念、教育體製、分配製度等。過去,我們推崇“勤勞致富”的觀念,因為勤勞確實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值得宣揚和推崇。但僅僅勤勞顯然也是不夠的,在知識經濟時代尤其如此。在經濟日益知識化、技術化、全球化和網絡化的今天,想創業致富,勤勞之外,還需要專門的知識、過人的智慧和不斷創新的精神。
靠知識致富,已成為當前的一大趨勢。放眼今日之世界,致富天梯已淩駕時空,高學曆高收入,多技能多機會,知識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清楚地讓社會大眾時刻感受著。今天,所謂先進與落後的界定,所謂富裕與貧窮的分野,幾乎無一例外地與知識以及以知識為基礎的技能和服務息息相關。知識越來越成為人們攫取財富的手段,成為人們進入“中產”的資本。根據世界知識分子變化的一般現狀和調查得出的結論,有關專家指出,知識分子已成為當代社會結構裏中產階層的主體。外國是這樣,中國也不例外。
由於知識分子從事的是高度專業化、技術化的工作,並具有專門的從業資格,從而能夠獲得高出其他人的經濟收入,其職業地位與社會地位也得到社會的肯定。據調查,目前在中國,約40%左右的高級知識分子年收入在10萬元左右或更高,加上普遍擁有一定的房產,他們進入中產階層是名副其實的。並且隨著整個社會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知識分子在全社會的比例越來越高,進入中產階層的人也相應地越來越多。因此,知識分子構成了中產階層的主要組成部分。
在市場經濟的大浪淘沙中,以知識為資本激情起舞,是新世紀我國知識分子的風采,也是他們邁入“中產”行列的奧秘。據國家人事部門統計,目前全國共有3800萬高級知識分子,他們正在成為眾多方麵具有示範意義的高素質社會群體。他們憑著自己的技術獲得高薪,用自己的專利獲取股權。過去一個富翁的誕生,需要幾代人的財富積聚。但現在因為有知識的力量,財富積聚的速度成倍地增快了,過去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財富積聚,現在幾年甚至兩三年就完成了。許多年輕人跨出校門就成“中產”,許多科技人員一項發明就成富翁,這就是知識的魅力、知識的威力。對於中國人來說,知識經濟已不隻是一個時髦的熱門話題,而是他們進入“中產”的一個實在的現實渠道。
現代的社會,已是一個非知識非人才難以立足的社會。憑老子打天下,憑權術斂巨財的日子必將結束,在知識經濟時代,隻要你去學習,去努力工作,你就有望成為“中產”,甚至成為富翁。沒有錢不要緊,沒有關係不要緊,隻要你有知識,你就能雙腳走天下,兩手抓財富!
把知識轉化為財富
“知識就是力量”,這已經被曆史充分證明,但現在有人為了說明知識在致富中的作用,而提出“知識就是財富”的口號,這在理論上似乎還說得過去,但在實踐中卻遠不是那麼回事。在知識經濟時代裏,富翁大都也是知識大亨;但知識大亨卻不見得都是富翁,二者之間還有著相當大的距離。如果認為在知識經濟時代,有了知識就能發財,持有多少知識就能立即兌換成多少現金,那是非常幼稚的想法。我們說知識即財富,但不是籠統指一般的知識,也不是指存在於人的大腦或書本上的那種知識,而是指資本化以後的知識。而如何將知識資本化,是決定知識能否轉化為財富的關鍵。過去許多人皓首窮經,學富五車,但卻終生一貧如洗,原因就在於沒有將掌握的知識有效地轉化為財富。
在美國,曾經流傳這麼一個故事:有個叫海曼的少年,從小死了父親,隻能靠給人畫像掙錢來幫助母親維持生活。他畫像時,橡皮擦完就亂扔,往往因找橡皮花費了不少時間。他想,如果橡皮擦跟鉛筆能連在一起,既用得及時,又不會丟掉,那該多好!於是他就找了一塊小鐵皮,把橡皮包住釘在鉛筆的另一頭,用起來果然方便。但海曼並不懂得這是一種發明創造,更不知道這個發明還能賣錢。而一位精明的商人卻將這個發明申請了專利,進而獲得了500萬美金的專利轉讓費。
看不到自身的價值可以說是廣大知識分子的通病。他們像海曼一樣,盡管知識淵博、才華出眾、富於創造,但由於認識不到自己的價值或者恥於將智慧與知識轉化成金錢,於是他們的知識與智慧隻能像被埋沒的寶藏一樣,一錢不值;或者為別人偶然得到,錢讓別人賺走了。在知識經濟時代,僅有知識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如何將知識資本化。誰能勇敢地將自己的知識與智慧推向市場轉化成產品,誰就能成為新一代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