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素質法則(2)(2 / 3)

希爾博士告訴我們:知識本身並不會吸引金錢;除非我們懂得運用我們的智慧,通過一個實際的行動方案,我們方可聚財。人們一直誤解了“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其實知識本身隻是“潛力”,我們要懂得運用有組織性的計劃,才能將這潛力變為力量,再轉化為金錢。著名的例子如一百多年前的諾貝爾,他是一個化學家,在其研製成功炸藥後,他創辦了公司,並留下了一個900萬美元的基金,他是運用其自身的知識資本轉化為產業資本而獲得財富的一個早期典型的代表人物。現在,善於將知識資本轉化為產業資本而成富豪者,更是比比皆是。“周林頻譜儀”的發明者周林是一位資深的學者,他也是將科學技術知識迅速轉化為物質生產,從而獲得巨大成功的。

到過美國訪問的人都知道,美國的許多教授都以開公司為榮,特別是哈佛大學公開鼓勵教授至少20%的時間在外兼職,正因為如此,全美5000強企業中五分之一的老板出自哈佛大學畢業生,因為老師自己的經曆就是教學案例。但在中國,卻有“教授經商,輸得精光”之說,這一方麵是有的教授確實不善於經商,另一方麵則是許多教授缺乏自信心,沒有大膽地把自身擁有的知識資本有效地轉化為產業資本而脫貧致富。

事實上,高文化高學曆者經商,有著普通人無法比擬的優勢,關鍵是看能不能把知識資本轉化為產業資本。在華中農業大學執教20多年的李衛武教授,果斷地跳進商海,領銜創辦了一家“教授公司”——湖北暢響生物工程園有限公司,並取得了較大的成功,一大批教授因此成為“財富教授”。

1997年,李衛武拿出準備買博士生導師樓房的12萬稿費,又鼓動8位老教授集資8萬元,總計20萬元注冊成立了暢響公司,主業定位在為農民提供生物製劑產品。區區20萬元,在現代社會裏辦公司,實在是少得可憐。但是,他們有著另一筆雄厚的資本,那就是他們所掌握的高新技術。

一批老教授和退休教授是公司的“主角”,他們憑自己的智慧與勤奮,開發出係列活菌製劑產品,不僅完全適合中國的氣候和生產環境,而且產品質量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並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如果你擁有社會需要的知識,又善於將這些知識資本轉化為產業資本,成為“中產”便是順理成章、輕而易舉的事情。

三、個性決定“中產”的能力

在當今的中國,進入“中產”的途徑很多,成為“中產”的機會很大,關鍵看你有沒有自信,是不是努力。

雕琢有吸引力的個性

在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有的人雖然學問高深,身居要職,但卻不受人喜歡,除非不可避免的工作關係,大多數人都不願意跟他們交往;而另外有的人,似乎天生就有一種特別的魅力,男人尊重他,女人崇拜他,連小孩子都喜歡與他相處。這種特別的魅力,或者說是吸引力,並不在於他的學曆有多高,職位有多顯赫,錢財有多厚實,也不在於他外貌有多漂亮,才藝有多全麵,而主要在於他具有一種人格的魅力,具有吸引人的個性。

在追求“中產”的過程中,無論你是個人創業還是白領打工,有一點你避免不了,那就是必須與人打交道,必須得到他人的支持與協助。我們不是生活在魯濱孫的荒島上,如果缺乏對人有吸引力的個性,就很難得到他人的支持與配合。而在現代社會,不管你多有才華,多有能力,多有背景,多有權勢,倘若你得不到他人的認同,得不到他人的幫助,你將會寸步難行,實現“中產”也就是一句空話。

正因為這樣,我們就要有意識地完善自己的個性,雕琢與打造自己的人格特質。在市場上,產品沒有吸引力沒有人買;在生活中,個性沒有吸引力沒有人愛。因此,我們要像打造具有吸引力的產品一樣,精心地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個性。

那麼,什麼才是具有吸引力的個性呢?這不是一句話兩句話能夠說清的事情,在很多時候,這要靠每個人去有意識地體驗,很難有一個具體通用的模式。但是,其中也有一些規律可循。拿破侖·希爾與卡耐基也曾經就什麼是有吸引力的個性進行討論,卡耐基認為,構成有吸引力的個性的核心因素有四個:

一是“積極心態”。假如一個人不論到何處都帶著壞的心態,即使他有現代文明的教養,即使他的各種學位能夠排3尺長,即使他在那一行裏是技術最精明的人,仍舊會遭遇失敗。

二是“彈性”。指能夠適應變化的客觀條件的能力,包括可能的危機在內,同時又能保持自己心理的平衡。假如沒有這種能力,則幾乎不太可能建立有吸引力的個性,因為人生以及人際關係中的不斷變化,均在要求個人有適應的能力。

三是“誠摯的目的”。這是一項特質,沒有其他的品質可以代替。有無誠摯的目的,可以從人的一言一行上清楚地看出來。

四是“迅速的決定”。不論在何處對人觀察,你都會注意到,那些舉棋不定、三心二意浪費時間的人,既不受歡迎,又不會成功。成功人物作決定,既明確又迅速,那些慢吞吞的人則隻會給他們自己帶來困擾和不便。

不受人歡迎的個性又有哪些呢?對此隻要我們認真體會,便會想到很多,如自私、貪婪、粗暴、虛榮、嫉妒、懶惰、自以為是、目空一切、說話誇誇其談、辦事丟三落四等等。不過,這些個性弱點,說出來人人都知道,但在實踐中卻常常被人忽視。比如許多人就有自以為是的傾向,要麼是想當然,根據自己的行為與動機衡量別人的行為與動機;要麼是好為人師,總以為天下就他最聰明;要麼是固執己見,對旁人的意見置之不理。自以為是的人,是很難與人相處的,也是難成大事的。

還有的人喜歡嫉妒,經常把別人的成就跟自己的成就作不合理的比較。別人有,而他沒有,別人做得到,而他做不到時,就感到心理不平衡,嫉妒之心由此而生。嫉妒心起,則或者想方設法貶低他人,或者千方百計打擊他人。嫉妒的結果,是害人也害己。

一個人的個性是什麼樣的,與他到底能成就什麼樣的事業是有密切關係的。狹隘、保守、自私者與容易衝動、行事草率者或許也可以有一點作為,但絕不能大有作為,因為他們缺乏成就大事業所需要的樂觀向上的精神、尊重別人的習慣、理智行事的作風。因此,加強自身修養,培養良好的個性,也是實現“中產”目標的一個重要方麵。

心理學家指出:其實沒有所謂的壞人,隻有所謂的壞行為,而壞行為是可以改正的。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時間和精力用在自省和自我提升自己的個性上。沒有人是完美無瑕的,我們應該努力找出自己和別人內在個性中的優點,保持和效法這些優點,努力改進其他不足之處,使自己的個性更加完善,人格更充滿魅力。

保持積極的心態

紐約的零售業大王伍爾沃夫的青年時代非常貧窮。他在農村工作,一年中幾乎有半年的時間是打赤腳的。他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呢?就是將自己的心靈充滿積極思想,如是而已。他借來300美元,在紐約開了一家商品售價全是5分錢的店,但不久後便經營失敗。以後他又陸續開了4個店鋪,有3個店完全失敗。就在他幾乎喪失信心的時候,他的母親來探望他,緊緊握住他的手說:“不要絕望,總有一天你會成為富翁。”就在母親這句充滿積極心態的話語鼓勵下,伍爾沃夫麵對挫折毫不氣餒,更加充滿自信地開拓經營,最終果然一躍成為全美一流的富豪,建起了當時世界第一高大的樓宇,那就是紐約市有名的伍爾沃夫大廈。

其實不隻是伍爾沃夫,幾乎所有成功者,無不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具有積極的心態。他們運用積極的心態去支配自己的人生,用樂觀的精神來麵對一切可能出現的困難和險阻,從而保證了他們不斷地走向成功。而許多一生潦倒者,則普遍精神空虛,以自卑的心理、失落的靈魂、悲觀失望的心態和消極頹廢的人生目的作前導,其後果隻能是從失敗走向新的失敗,最終永駐於過去的失敗之中,不再奮發。

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認為,當代最重要的發現,就是“改變態度,就可以改變一生”。猶太人通常很樂觀,也許是從長久的痛苦曆史中生長出來的。在不斷流浪遷徙、被人屠殺、瀕臨絕望的日子裏,猶太人始終抱定一種生活和命運一定會好轉的信念。如果不是有如此積極的心態,也許現在走遍全世界也找不到一個猶太人了。

拿破侖·希爾告訴我們,我們的心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人生的成敗:我們怎樣對待生活,生活就怎樣對待我們;我們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怎樣對待我們;我們在一項任務剛開始時的心態決定了最後有多大的成功,這比任何其他的因素都重要。

蒙利根是希爾理論的實踐者。蒙利根想做薄餅的生意,但每一個人都告訴他:“你完全缺乏這方麵的知識,你沒有可能做薄餅的生意。”但蒙利根對這些議論不以為然,而是充滿了積極進取的思想。於是他排除萬難,於1962年在密西根州開設了第一間“多棉勞”薄餅店。30年後,他在全球擁有5000多間分店,成為“薄餅大王”。

希爾認為,所謂積極的思想,就是一種進取心,這是一種極為難得的美德,它能驅使一個人在不被吩咐應該去做什麼事之前,就能主動去做應該做的事。巴特對“進取心”作了如下的說明:“這個世界願對一件事情贈予大獎,包括金錢與榮譽,那就是‘進取心’。”

進取心是一個人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希爾研究了美國最成功的500個人的生平,還結識了這些人當中的許多人。他發現這些人的成功故事中都有一個不可缺少的元素,這就是強烈的進取心。這些人即使屢遭失敗但仍舊十分努力。他們在總結自己成功的經驗時認為,首要的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成功,永遠也不要消極地認為什麼事都是不可能的。他們認為,首先你要認為你能,再去嚐試、再嚐試,最後你就發現你確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