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素質法則(2)(3 / 3)

法國著名的銀行大王賈庫·拉斐薩托年輕時,家境清貧,他曾經有一段時間找不到工作,賦閑在家,依靠父母過日子。有一天,他自告奮勇,到貝洛麵銀行找董事長,請求他雇傭自己。拉斐薩托滿懷信心而來,然而隻見一麵之後,就被董事長斷然拒絕,送出門外了。

這種碰一鼻子灰,最後無功而返的經曆,對賈庫·拉斐薩托已習以為常,他已經第52次被人拒於千裏之外了。為了謀生,為了求職,他已不再在乎這些。他走出銀行時,看見銀行大門前麵地板上有一顆大頭針。如果有人因為它而受傷影響工作,這多不好呀!於是他彎下腰身,把大頭針拾了起來,走了。

第二天,銀行錄用他的通知單來了,這件意外的喜事,差點使他高興得哭起來。

原來,就在他走出大門時,彎身拾起大頭針的動作被董事長看見了。董事長頓時收回成命,改變了主意。因為,在董事長看來,如此小心,連地上一顆大頭針也不放過的人,很適合在銀行當職員,所以才改變主意雇用他,讓他去上班。

賈庫·拉斐薩托從此走上了新的境界。他是一個做任何事都力求善始善終,決不半途而廢的人。他絕不會粗心大意,細致到連一根細如大頭針的東西也不放過。正因為他做事不甘心失敗受挫,一次又一次地堅持下去,所以才得以在法國銀行界立足,終於功成名就、平步青雲。

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在什麼時候都不要灰心,不要悲觀,不要消極。要知道,希望和轉機,往往是同挫折與困難一同降臨的。一位日本智者經常向他的學生們說:“人生不能無希望,所有的人都是生活在希望當中的。假如真的有人是生活在無望的人生當中,那麼他隻能是失敗者。”

在追求“中產”的道路上,我們發現許多人有才學,有能力,也不乏機會,按理說是完全有可能成為中產階層的,但實際上他們卻與“中產”毫不沾邊,有的甚至還窮困潦倒。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缺乏積極的心態。他們自己都沒有信心成為“中產”,因此來了機會不會把握,遇到困難就灰心喪氣,結果是一事無成,無緣“中產”。

一些人沒有成為“中產”,便抱怨他們的環境這也不行那也不好,使他們沒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但他們就是沒有想一想,為什麼同在一個單位,同處一個時代,別人可以“中產”自己卻偏偏不行呢?心理學家認為,人與人之間隻存在著一處很小的差異——心態的積極與消極,但就是這種很小的差異往往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天壤之別——有的人非常幸福,而有的人終生不幸。期望獲得幸福者應采取積極的心態,這樣幸福就會被吸引到他們身邊。而那些態度消極的人不僅不會吸引幸福,相反還排斥幸福,當幸福悄然降臨到他們身邊時,他們可能毫無覺察,或者失之交臂。亞伯拉罕·林肯曾經說過:“我一直認為:如果一個人決心想獲得幸福,那麼他就能得到這種幸福。”也許你對這一說法感到非常奇怪,人怎能選擇自己的幸福?但如果你認真分析身邊的成功者和失敗者,你就會發現事實確實如此。心理學家說的是幸福,與我們說的“中產”,道理也是一樣的。

相信自己:“中產”的大門虛掩著

1968年,在墨西哥奧運會的百米賽道上,美國選手吉·海因斯撞線後,指示燈立刻打出9。95的字樣,全場轟動,海因斯也攤開雙手自言自語說了一句話。這一情景通過電視向全世界轉播,可是由於當時他身邊沒有話筒,誰也不知道他到底說了句什麼話。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前夕,一個叫戴維·帕爾的記者在回放墨西哥奧運會的資料片時,再次看到海因斯的鏡頭,他想,這是人類第一次在百米賽道上突破10秒大關,海因斯在看紀錄的那一瞬,一定說了一句不同凡響的話。他決定去采訪海因斯,問他到底說了什麼話。

當記者提起16年前的事時,海因斯想了想笑著說:“我說,上帝啊,那扇門原來虛掩著!”謎底揭開後,海因斯又繼續說:“自歐文斯1936年創下10。03秒的百米賽紀錄後,醫學界的權威們斷言,人類的肌肉纖維所承載的運動極限不會超過每秒10米。大家相信這一說法,但我想即使無法突破10秒,我也應該跑出10。01秒的成績。於是,我每天都以自己最快的速度跑50公裏。當我在墨西哥奧運會上看到自己9。95秒的紀錄後,我驚呆了,原來10秒的這個門不是緊鎖著的,它虛掩著。”

這個世界上有無數的門,有許多門其實是虛掩著的,但卻蒙蔽了我們,使我們沒有勇氣去推開這張虛掩的門,從而與燦爛輝煌的聖殿失之交臂。成功的大門是這樣,“中產”的大門也是如此。

在當今的世界,沒有人不希望自己早日跨進“中產”的大門,享受“中產”的生活。但是,當筆者就此話題詢問一些人時,他們卻明顯地表現出信心不足,總認為自己這也不行那又不足,覺得“像自己這種人”進入“中產”的希望渺茫。而歸納他們所說的“理由”,其實都是不自信的借口:我的文憑不夠、我的單位不行、我的職業不好、我沒有關係、我沒有背景、我沒有機會、我早幾年調到某某單位就好了、我早幾年下海開公司就發了、我早幾年到深圳去就強了……

看了這本書,你就會發現,其實這些都是不成為理由的借口。而正是這些根本不成為理由的借口,卻膨脹了一些人的惰性,從而放棄努力,放棄追求,心安理得地接受失敗的命運與貧困潦倒的現實。實際上,在當今的中國,進入“中產”的途徑很多,成為“中產”的機會很大,關鍵看你有沒有自信,是不是努力。

許多人把“中產”看得特別的神秘、特別的遙遠、特別的高不可攀,其實,正如海因斯所發現的,“中產”的大門也是虛掩著的,根本就沒有對我們關閉,隻要我們輕輕一推,就可以打開。可惜的是,大多數人沒有發現這一點,他們總是徘徊在大門之外,沒有信心、沒有勇氣也沒有去嚐試推開這扇虛掩的大門,結果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周圍一個個的同事、一個個的同學、一個個的鄰居昂首挺胸地推開“中產”的大門,走進“中產”的聖殿,享受“中產”的盛宴,自己卻在外麵妄自菲薄空歎息。

心理學家認為,這些人的心裏有一把鎖,鎖住了他們的夢想、希望和命運。這把鎖是什麼呢?就是不自信!不相信別人能做的事自己也能做,不相信別人能過的“中產”生活自己也能過。不打開這把心鎖,這樣的人永遠成不了大事,進不了“中產”。

美國著名心理醫生基恩博士常跟病人講起自己小時候經曆過的改變他一生的經曆:

一天,幾個白人小孩正在公園裏玩。這時,一位賣氫氣球的老人推著貨車進了公園。白人小孩一窩蜂地跑了上去,每人買了一個氣球,興高采烈地追逐著放飛的氣球跑開了。

白人小孩的身影消失後,基恩——那時還是一個黑人小孩,才怯生生地走到老人的貨車旁,用略帶懇求的語氣問道:“您能賣給我一個氣球嗎?”“當然可以。”老人慈祥地打量了他一下,溫和地說,“你想要什麼顏色的?”他鼓起勇氣說:“我要一個黑色的。”臉上寫滿滄桑的老人驚詫地看了看這個黑人小孩,旋即遞給他一個黑色的氣球。他開心地接過氣球,小手一鬆,氣球在微風中冉冉升起。

老人一邊看著上升的氣球,一邊用手輕輕地拍了拍基恩的後腦勺,說:“記住,氣球能不能升起,不是因為它的顏色、形狀,而是氣球內充滿了的氫氣;一個人的成敗,不是因為種族、出身,關鍵是你的心中有沒有自信。”

一位美容醫生悟出這樣一個道理:美與醜,並不僅僅在於一個人的本來麵貌如何,還在於他是如何看待自己。一個人如果自慚形穢,那他就不會成為一個美人;同樣,如果他不覺得自己聰明,那他就成不了聰明人;他不覺得自己心地善良,即使在心底隱隱地有此種感覺,那他也就成不了善良的人。以此推論,如果他自己認為自己成不了“中產”,那他也注定成不了“中產”——因為他不會向“中產”方向努力,來了機會會放棄,遇到困難會退縮。

曆史和現實都可以證明,信心與欲望的力量可以將人從卑下的社會底層提升到上層社會,使窮漢變成富翁,使失敗者重整雄風,使殘疾人享有健康……自信的力量就在於人可以在強烈的欲望衝動下,把那些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日本著名的營銷大師原一平在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時說得最多的兩個字就是“自信”。他認為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自信,自信是事業成功的催化劑,它常常把你引向成功的道路。正是在這種信念的支持下,原一平堅信越是不可能的事越要努力,越是不投保(買保險)者越要試圖說服,這是他的性格,是他的一貫做法,也是他獲得成功的關鍵所在。

當我們把目光投向那些已躋身“中產”行列的成功者身上時,便可以清楚地發現:上帝並不是對他們寵愛有加,額外照顧,讓他們全都完美無瑕,一帆風順。相反,他們也有許多的缺陷,也經曆過許多的磨難。他們憑什麼能夠享受“中產”的盛宴呢?很簡單,自信!有的人雖然出身貧寒,但他們發憤圖強;有的人雖然屢試不第,但他們不屈不撓;有的人雖然遭遇挫折,但他們坦然麵對……這一切的背後,就是有著強烈的自信心在支撐。他們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別人能夠做到的事情,自己同樣能夠做到,別人可以成為“中產”,自己同樣能夠成為“中產”。自信使他們眉頭舒展,腰背挺直,步履堅定,甚至連皮膚都熠熠生光!

如果說成為富翁還需要一些運氣、一些機遇的話,成為“中產”卻是人人可行的事情。創業可以成為“中產”,打工也可以成為“中產”;白領能夠成為“中產”,高級藍領也能夠成為“中產”;職業經理人可以通過高薪收入成為“中產”,醫生教師則可以通過兼職收入成為“中產”……總之,隻要我們提高自身素質,善於把握機遇,加上勤奮與努力,就都有機會成為“中產”一族。對此,我們完全應該自信,應該相信自己:我也可以推開“中產”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