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有利“中產”的行為
“中產”生活無疑是舒適的、愜意的、美妙的,但通向“中產”的道路則是坎坷的、複雜的、障礙重重的。以為自己擁有高學曆高智商,就會理所當然地成為“中產”,那是非常幼稚的想法。事實上,能不能進入“中產”的行列,關鍵取決於你的行為:你努力的程度、你毅力的大小、你人緣的好壞、你把握機遇的能力……細節往往決定成敗。
許多人都知道美國有個福特公司,但未必都知道福特這個人。這裏介紹他的一件小事。
那年他大學畢業後,去一家汽車公司應聘。和他同去應聘的幾個人都比他的學曆高、資曆老,因此,當前麵幾個人麵試之後,他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希望了。但既來之,則安之,他還是敲門走進了董事長的辦公室。一進辦公室,他發現門口地上有一張廢紙,便彎腰撿了起來,順手把它扔進了紙簍裏,然後走到董事長的辦公桌前,說:“我是前來應聘的福特。”
董事長說:“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經被我們錄用了。”
福特驚訝地說:“董事長,我覺得前麵幾位的條件都比我好,你怎麼會錄用我呢?”
董事長說:“福特先生,前麵幾位的確學曆比你高,但是他們的眼睛隻能看見大事,而看不見小事。你的眼睛能看見小事,我認為能看見小事的人,將來自然能看到大事,而一個隻能看見大事的人,他會忽略很多小事,這樣他是不會成功的。所以才錄用了你。”
福特就這樣進了這家公司,並在以後成為了這家公司的當家人。他後來把這家公司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從此使自己的名字與公司一起名揚天下,並且由此改變了整個美國的經濟狀況,使美國的汽車行業在世界獨占鼇頭。
這確實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但沒有這件小事,或許就沒有今天如此興旺的福特公司,沒有如此繁榮的汽車工業。
也許有人不以為然,難道我的高學曆、高智商、高水平,居然還抵不上人人可以做得到的隨手撿一張廢紙?這種人不明白,你的學曆再高,你的文憑再硬,你的本事再大,最終還得落實在你的行為上。人人可為的事情你尚且做不到,誰又能相信你能辦成大事、辦好大事呢?
在生活中,我們就經常發現有這樣一個奇特的現象,有的人要學曆有學曆,要水平有水平,要能力有能力,要說這樣的人最容易成為“中產”,但現實裏他們卻是一事無成,在單位上班的得不到重用,個人創業的得不到發展,距離“中產”的標準差了十萬八千裏。相反,有些看起來文憑沒有他們的硬、水平也沒有他們高的人,卻通過勤奮與紮實的工作而躋身“中產”的行列。你可以不甘心,你也可以不服氣,但你不能不承認,人家辦事比你行!
現在,許多高學曆、高智商、高水平的人,卻被排除在“中產”的行列之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缺乏熱誠的工作態度,缺乏紮實的工作精神,缺乏良好的工作習慣。一句話,他們的行為偏離了進入“中產”的軌道。你有學曆有知識有水平,這隻說明你有成為“中產”的潛質,有成為“中產”的基礎,但並不意味著你一定會成為“中產”。而到底你能不能進入中產階層,最為關鍵的,是取決於你的行為。
公司提拔一位員工,絕對不隻是因為你有高學曆,而是你的工作踏實、業績優異;你辦的企業得到發展,也絕對不隻是因為你有硬文憑,而是你的決策正確、經營得當。有的人沒有得到提拔就怨天尤人,沒有賺到錢就怪三怨四,總認為是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他們就是沒有冷靜地想一想,你的工作做得怎麼樣?你的業績大不大?你的行為好不好?
有的人渴望成為“中產”,但又不希望付出努力,付出代價;有的人希望到達“中產”的巔峰,但又不希望一步步地攀登那些難爬的梯級。他們忘記了這樣一個事實:鐵軌的摩擦阻力抵消了火車機車四分之一的牽引力,但火車恰恰是依靠這股阻力才能前進的。
現在,進入“中產”的道路越來越多,越來越寬。隻要你是勤奮的、努力的、聰明的人,不論你是富有才能的機械師,或者是受過良好教育的辦公室工作人員,或者是普通職員,你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勤奮與努力來贏得成為“中產”的機會。奧裏森·馬登認為,最近一個世紀帶給人們的機會超過了以前所有時代機會的總和。而對於中國來說,更是如此。現在,“中產”聖殿的大門已向我們敞開著,隻要我們勤奮努力,善於發現並利用機會,我們都有可能坐上中產階層的頭班車。
幾年後,當我們回過頭再來看時,就一定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中產者與非中產者在開始時便沒有多大的區別,起點基本相同,擁有的資本與條件也差不太多,而區分中產者與非中產者的因素,隻不過是中產者在事業上更認真一點,投入的精力更大一點,對別人更懂禮貌一點、隨和一點,上班時早來一點,下班時晚走一點,隨身帶一份報紙或雜誌,同時又注意閱讀專門領域的資料、圖書和報紙……盡管這些行為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正是這些微不足道的行為造成了成功和失敗之間的差別,形成了中產者與非中產者之間的區分。
一、勤奮:進入“中產”的階梯
不付出一定的努力是不可能進入“中產”殿堂的。
靠努力獲得晉升
從前在賓夕法尼亞的一個山村裏,住著一位卑微的馬夫,後來這位馬夫竟成了美國最著名的企業家之一,他靠著驚人的魄力和獨到的思想撐起了事業的大廈,其成就為世人所景仰。他就是查爾斯·齊瓦勃先生。
齊瓦勃憑什麼獲得了成功呢?他的成功秘訣很簡單:每謀得一個職位,他從不把薪水的多少視為重要的因素,他最關心的是新的位置和過去的職位相比較,是否前途和希望更為遠大。
齊瓦勃最初在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的工廠裏做工,當時他就自言自語地說:“終有一天我要做到本廠的經理。我一定要努力作出成績來給老板看,使老板主動來提拔我。我不會計較薪水的高低,我隻要記住:要拚命工作,使自己工作所產生的價值,遠超過我所得的薪水。”他下定決心後,便以十分樂觀的態度,心情愉快地努力工作。在當時,恐怕誰也不會想到齊瓦勃會有後來那樣巨大的成就。
齊瓦勃的童年時代家境異常艱苦,家中一貧如洗,所以,他隻受過很短時間的學校教育。齊瓦勃從15歲開始,就在賓夕法尼亞的一個山村裏做馬夫。兩年之後,他又獲得了另外一個工作機會,周薪為2。5美元。但他仍然無時無刻不在留心其他的工作機會,果然他遇到了一個新的機會。他應某位工程師之邀,去卡內基鋼鐵公司的一個建築工場工作,工資由原來的周薪2。5美元變為日薪為1美元。做了一段時間後,他又升任技師,接著一步一步升到了總工程師的職位上。到了齊瓦勃25歲時,他晉升到那家房屋建築公司的經理了。5年之後,齊瓦勃開始出任卡內基鋼鐵公司總經理。到39歲時,齊瓦勃接過了全美鋼鐵公司的權柄,出任總經理。
齊瓦勃隻要獲得一個位置,就決心要做所有同事中最優秀的人。他認為,隻要一個人有決心,肯努力,不畏難,就必定可以成為成功者。
講述這個故事的美國著名成功學家奧裏森·馬登從中總結出獲得晉升的三個秘訣:一是忠於自己的職責,誠實可靠;二是隨時隨地考慮雇主的利益;三是刻苦耐勞,全力以赴。
雖然說“中產”的生活是舒適的、愜意的、美妙的,但通向“中產”的道路卻是艱難的,進入“中產”的過程卻是辛苦的。不付出一定的努力是不可能進入“中產”殿堂的。有的人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說起“中產”眉飛色舞,而要自己付出一點努力卻又馬上垂頭喪氣,借口一大堆。這種人是永遠不可能進入“中產”行列的。因為“中產”不是靠中六合彩那樣的運氣,也不是靠“倒爺”們那種依附權力的關係,“中產”是靠勤奮與努力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事實上,即使已經成為了“中產”,要穩固自己的“中產”地位,保持較高的生活水準,也絕對不能停止努力,放棄勤奮。有些媒體片麵地誇張報道西方國家那些中產者如何開著汽車兜風,如何坐在咖啡廳裏喝咖啡,如何在大海邊曬太陽,一副揮金如土盡情享樂的派頭。其實,無論是美國標準的中產階層、歐洲傳統的中產階層,還是亞洲新生的中產階層,他們無一例外都是極其勤奮極其努力的群體。筆者去年到韓國時,給我們導遊的竟是著名的大宇集團一個部門負責人。他的薪水已經很高,有房有車,早就過上了“中產”的生活,但他還要利用假日兼做導遊賺錢。他還告訴我們說,在漢城街頭,那些行色匆匆、走路快速的人,一般都是有錢有權有地位的人,而那些走路拖遝、無所事事的人,基本上都是生活過得很窘迫的貧民。
國外如此,中國也不例外。無論是想要過“中產”生活的人,還是已經過上了“中產”生活的人,絕對都是非常勤奮非常努力的人。很簡單的道理,你不努力就不可能成為“中產”,你不勤奮就不可能長期維持“中產”。有一份《2003年中產階層生存狀況調查》顯示,被列入中產階層的人,94%的每天工作在6小時以上,其中40%的每天工作在8~10小時,高達四分之一的人每天工作在10小時以上,超過一半的人經常加班。
該份調查認為,中產者普遍都是勤奮與努力的。在高速運轉的工作環境中,這些人早上班,遲下班,整日整夜地工作,連星期天、節假日也不放過。但他們整天神氣十足,充滿活力,表現出“工作狂”的群體特征:經常在夜裏工作;盡管喜歡假日,但通常在周末工作;無事可幹時會坐立不安。如果要求他靜坐在那裏,什麼也不幹,一般很難做到這一點;假如星期天早上,躺在床上睡懶覺,會感到很不適應;親友常常抱怨他工作上花的時間太多,朋友們抱怨很少見到他。
顯然,要想早日成為“中產”,不努力是不行的。成天躺在沙發上長籲短歎,坐在酒吧裏胡飲濫喝,是不可能成為“中產”的。“中產”隻屬於那些勤奮的人,那些努力工作的人。
世界著名汽車製造商杜蘭特手下的總裁叫卡洛·道尼斯。他曾是杜蘭特手下的小職員,當他談起他之所以被提升為總裁時說:“當我剛到杜蘭特先生那兒工作時,我就注意到,每天下班後,所有的人都回家了,但杜蘭特先生仍留在辦公室裏,一直呆得很晚。我認為應當有人留下來,給杜蘭特先生提供一些工作上必要的協助,所以我也留下來了……他隨時都能發現我……後來他就養成了召喚我的習慣。這就是整個事情的過程。”
道尼斯所得到的報酬與他付出的時間精力肯定不相等,但是,這種吃虧卻使他獲得了總裁的位置。
美國船王羅伯特·達拉有一位得力助手是位女士,最早她隻是一名速記員。談到她之所以能得到這個公司裏所有女士都眼紅的秘書位置時,羅伯特·達拉說:“我在最初雇用她時,她的工作隻是聽取我的口述,記錄內容,替我拆閱、分類及回複我的私人信件。她的薪水同公司其他普通的職員沒什麼兩樣。但是,同其他普通職員所不同的是,用完晚餐後,她還常常回到辦公室來,並且積極地做那些本來不是她分內的、也沒有報酬的工作,並把她替我寫好的回信和其他一些文件送到我的辦公室來。當我的秘書因故辭職時,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她,因為她早已做著這樣的工作,並且早已有了這樣的能力。我多次提高她的薪水,直到她的薪水是普通職員的四倍。但是,這是沒辦法的事,她已經使她自己變得對我極有價值,是我的事業不能離開的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