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在等待升職的機會,但他們卻是按部就班地呆等,隻希望哪一天突然被上司看中,而不去想自己如何通過努力工作才能引起上司的注意,得到上司的器重。道尼斯和羅伯特·達拉的女助手的成功經曆表明,如果你希望盡快上升,早些獲得地位更高、薪水更多的職位,那就絕不可以養成非監督逼迫不能好好工作的惡習。你必須注意去做好上司希望完成的事情,你還必須調動你所有的創造性、洞察力和常識,去迅速地解決隨時隨地產生的問題。沒有哪一個迅速晉升的人工作時總需要人家來指導督促,世上最容易獲得成功的人無不具有反應敏捷、行動迅速、勤勞刻苦、意誌果決、工作主動等種種高貴的品格。如果你像一個木偶一樣,“人家牽動一下才肯動一下”,那麼久而久之,你的所有才能、天賦、智慧、創造力將逐漸消失,這樣,你就永遠不會有成功之日。
馬登認為,你給上司留下怎樣的印象,將會在你的職業生涯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就算你的上司沒有注意到你的品格方麵的優點,別人也會注意到的。而一些年輕人常常以自己的工資待遇不高為借口,心安理得地不去努力工作。這種行為是極其有害的,阻礙了成千上萬青年人的進步,使他們難以出人頭地。待遇很低,不是工作馬虎的借口。一個人完成的工作質量,不一定是與他的工資待遇完全成正比的,但正是在出色的工作質量背後包含了成功的因素。
馬登指出,如果你在目前的工作崗位上,每天按時上下班、工作努力、對老板忠誠,接受當初談妥的薪水,那麼你和老板互不虧欠,你做了分內的工作,但還不到讓老板給你晉升與加薪的程度。優秀的老板總是很樂意給人升職或者加薪,但你總得有值得升職或者加薪的表現,他才會加薪。換句話說,你必須很努力、特別忠心、特別熱忱、額外加班、多承擔責任,才有可能加薪或升職。而加薪與升職,則是你進入“中產”的第一個台階。
事事馬馬虎虎,處處投機取巧,時時都認為自己所耗的精力和時間已經大大超過薪水的報酬,因為沒有額外的津貼便不再多加把油,也不多提一些如何改善經營的建議;對同事,也表現出冷淡、輕視的態度——這樣的人,無論學識再高,本領再大,也絕不會有出人頭地的一天。
憑毅力取得成功
日本鬆下電器公司招聘10名基層管理人員,應聘者有100人。當公司最高領導鬆下幸之助拿到錄用人名單時,他發現給自己印象很深、考核表現頗佳、似乎很有發展潛力的一個年輕人的名字卻不在前10名之列。
原來,由於計算機出了差錯,把考核成績的順序給排錯了,這青年人本來應當名列前茅,卻不幸名落孫山。
於是,鬆下幸之助下令給這位有才華的小夥子一個機會,給他補發一份錄用通知書。這時候才發現這個青年人因為沒有被錄用而自殺了。
鬆下的一位高層管理人員於是歎氣說:“很可惜,公司沒有能雇用上這麼一位有前途的年輕人!”
鬆下幸之助沉默片刻後說:“這是這個年輕人的不幸,卻也是公司的萬幸,像這樣意誌脆弱的年輕人是很難成就大業的。”
與之相對應的,則是英國《泰晤士報》的總編西蒙·福格在求職方麵創造的奇跡——
那是西蒙·福格剛從伯明翰大學畢業的第二天,他為了尋找職業來到倫敦,決定先到《泰晤士報》碰碰運氣。經過充分的準備,他來到了報社總經理辦公室。西蒙·福格問總經理:“你們需要編輯嗎?”“不需要。”“記者呢?”“不需要!”“那麼排字工、校對員呢?”“不,都不。我們現在什麼空缺都沒有。”(談話進行到這裏,幾乎所有的求職者都會失望地走開。因為總經理的態度表明,報社目前“不可能”錄用任何人。而西蒙·福格卻不這樣想,他還要繼續努力!這正是他之所以能夠創造奇跡的原因。)“那麼你們一定需要這個了。”他從包裏掏出一塊精致的牌子,上麵寫著:額滿,暫不雇用。
結果,西蒙·福格被總經理留了下來,幹報社的宣傳工作。25年後,他已升至總編的位置。
福格在“什麼空缺都沒有”的情況下,居然找到了工作,並經過多年的努力,成了總編。
這一反一正兩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非常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毅力(也稱意誌或堅持力),是成才者必須具備的重要品質之一。西方有一句諺語:“有毅力的人,能從磐石裏擠出水來。”安格爾認為:“所有堅忍不拔的努力遲早會取得報酬的。”這都強調了毅力的重要。許多人潦倒一生,默默無聞,不是他沒有知識,也不是他沒有能力,更不是他沒有機會,在很大程度上,就在於他們在那些表麵上“不可能”的困難麵前卻步不前,缺少了福格這種堅忍不拔、百折不回的毅力。
在成功人士眾多的特質中,毅力是其共通點。他們永不放棄,雖然當他們在遇到阻礙時也會生氣,但接下來他們卻會利用這股憤怒,暗下誓言說:“瞧我證明給你看!”然後努力不懈。
身高隻有1。45米的原一平,貌不驚人,可是在日本的人壽保險界裏,他卻是一位響當當的人物。因為他在同行業中連續15年保持了全國業績第一,被日本人尊稱為“推銷之神”。
原一平69歲時,一次應一家人壽保險公司的邀請做公開演講。在演講會上,有人問他推銷成功的秘訣。他當場脫掉鞋襪,請提問者走到講壇上,說:“請你摸摸我的腳板底。”發問者莫名其妙,但也隻好照原一平說的做了。
原一平問:“您覺得怎麼樣呢?”
提問者說:“您的腳底繭好厚啊!”
“不錯,我的腳繭特別厚,您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為什麼呢?”
“因為我走的路比別人多,比別人跑得勤,所以腳繭特別厚。”
提問者這才恍然大悟,道謝而去。
原來,原一平的意思是說,他的推銷成功的秘訣唯有“勤”字而已。
原一平在從事推銷人壽保險工作之初,因為沒有固定收入(沒有固定薪金,收入完全來自成交額提取的傭金),所以有3年長的時間,不吃中餐(沒錢吃),不搭電車(沒錢搭車),每天用那雙勤奮的腳,馬不停蹄地推銷。
他平均每個月要用掉1000張名片,每天一定要訪問15位準客戶,沒訪問完畢就絕不作罷。他經常因受訪者不在,而在晚餐後再去訪問,常常是晚上11時後,才能回家休息。
由於他訪問勤快,50年來,他積累了2。8萬個準客戶,這就是他被譽為“推銷之神”的由來。
原一平以自己的切身體驗,深有感觸地說:“好運”眷顧努力不懈的人。
努力不懈、自強不息,這是成功者的一項基本素質。
對此我們卻似乎不太在意,許多人遇到一點困難,一點挫折,就悲觀失望,就灰心喪氣,結果自然是一事無成。缺乏毅力,是許多人的一個通病。不解決這個問題,而一味地想賺大錢發大財當“中產”,絕對是不現實的。
貝利·法伯在他轟動全球的《聚焦法則》一書中指出:逆境會擊垮我們,但也可能鍛煉我們。隻要我們不被逆境擊敗,我們就可以愈發堅強。
據他對在商業、體育、教育、娛樂、科學、醫學、政治等各領域獨領風騷的成功者進行調查,發現他們都有個共通點:在人生某個時期裏,都曾迷失過方向;也就是說,他們沒有一個人是一帆風順到達頂峰的。他們全都碰到過困境、挑戰、挫折、衝突、壓力、排斥、失望,他們和我們一樣都曾跌倒過。他們之所以能脫穎而出,全在於當事情不順利時能夠有所作為,不輕言逃避。
成功人士的恒心和毅力往往是許多人想象不到的。愛迪生在發明電燈的過程中,經曆了9999次失敗。有人問他:“你是否還打算嚐試第一萬次失敗?”猜猜愛迪生怎樣回答這個問題?他說:“那9999次並非失敗,它們隻是在告訴我如果再用以往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愛迪生憑著鍥而不舍的毅力,終於在第10100次實驗之前發明了今天我們須臾不可缺少的電燈。他以自己的經驗告訴人們:“失敗者往往是那些不曉得自己已經可以接觸到成功就放棄嚐試的人。”這也就是我們古人的老話:為山九仞,功虧一簣!沒有哪個成功者是一蹴而就的,也沒有哪個中產者是一步就實現的。
“中產”的生活是令人向往的,但通向“中產”道路卻是坎坷的、艱難的、障礙重重的。以為讀了碩士博士,喝了洋墨水,擁有了好工作,就會迅速讓你成為一個中產者,顯然是非常幼稚的。倘是這樣,豈不可以在發博士帽時給每個人都貼一個“中產”的標簽?事實上,一些博士在社會上連工作都找不到,哪還指望什麼“中產”。要想早日成為“中產”,就要準備吃苦,準備克服重重的困難。沒有一定的毅力與恒心,是沾不上“中產”的邊的。如果你是打工的白領,你會遇到諸如工作不順心、上司不看重、同事不配合等許多困難,如果你是自己創業的老板,你更會遇到資金緊張、銷售不暢、競爭激烈等許多問題。倘若你因此就灰心了,泄氣了,你就隻能永遠望著“中產”的目標而歎息。而隻有不管遇到多麼大的困難、多麼難的事情,都咬著牙堅持下去,以頑強的毅力克服一些艱難險阻,你才有可能真正跨入“中產”的殿堂。
借創新求得發展
一個20多歲的小夥子,他這樣形容今天這個時代給他的感受,他說今天這個時代的創新就像一條瘋狗,追得他整天惶惶不可終日。
從這位小夥子的話裏,我們可以看出,創新已成為當今世界人們最大的壓力,但也是當今世界發展最大的動力。因為隻有創新,我們的社會才能發展,我們的企業才有競爭力,我們的事業才有可能成功。
創新這個概念是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在199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的。他給創新下的定義是“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其形式包括五種:引進一個新產品;開辟一個新市場;找到一種原料的新來源;發明一種新的生產工藝流程;采用一種新的企業組織形式。熊彼特認為,創新是社會經濟進步的動力。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創新是如此的重要,那麼,是不是任何人都有創新的意念?是不是任何人都能夠靠創新創業致富?所謂創新意念,這種能力是與生俱來的還是後天培養磨煉而來的呢?如何回答這些問題,體現一個人對創新的認識程度與態度。目前,大部分人把創新想象成很了不起的事,認為那是科學家、藝術家們做的事。比如發明電燈、電視機,或者是藝術創作什麼的。其實,創新並沒有那麼複雜。它已經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工作和事業中。創新的能力誰都有,區別是所創新的事物大與小的問題;另外,一般人的創新意念,大都潛伏在腦海深處,不太容易被發覺,因此,很多人渾渾噩噩地活了一輩子,不僅不知道如何去運用自己的思想創新,甚至不知道自己有這種才能。
一個牧羊的孩子,時常因為羊丟失而被責罰,結果他發明了鐵絲網,變成一個富翁。
一個修鋼筆的工人,在貧窮的煎迫下,冥思苦想,發奮創新筆型,結果他創製出自來水型鋼筆,這就是派克鋼筆誕生的故事。
這類發明創造的故事,如果要收集在一起,可能永遠也寫不完。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創新的能力幾乎人人都有,隻是大多數人沒有發揮出來。人的創新潛力在各種場合以多種形式向我們悄悄表明它的存在,但人們常常熟視無睹,不以為然,把它輕易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