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使洗衣機洗後的衣服上不沾上小棉團之類的東西?這曾經是一個令科技人員大感棘手的難題。他們提出過一些有效的辦法,但大都較複雜,需要增添不少設備。而增添設備就既要增加洗衣機的體積和使用的複雜程度,又要提高洗衣機的成本和價格,這令人感到為解決這麼一個問題,付出那麼大的代價未免不值得。
可是,家庭主婦們卻經常要為這個問題而大傷腦筋。日本有一位家庭婦女,在用洗衣機洗衣服碰到這種情況時,與其他人不同,她不隻是埋怨、發牢騷,而是越來越急迫地希望能找到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來。有一天,她突然想起幼年時在農村山岡上捕捉蜻蜒的情景,並且把它與當前洗衣機需要解決的問題聯係起來。她想,小網可以網住蜻蜒,那在洗衣機中放一個小網是不是也可以網住小棉團之類的小雜物呢?當時許多科技人員都認為,這樣的想法太缺乏科學頭腦了,未免把科技上的問題看得太簡單,而這位家庭婦女卻沒管這些,她利用空閑時間動手做起她所設想的小網來。三年時間,她做了一個又一個的小網,反複地研究試驗,終於獲得了滿意的效果。小網掛在洗衣機內,由於洗衣機裏的水使衣服和小網兜不停地轉動,小棉團之類的東西就會自然地被清除幹淨,這樣的小網兜構造簡單,使用方便,成本低廉,而且一個可以使用許多次,它上市後,大受廣大顧客的歡迎。而這位家庭婦女發明的這種洗衣機上的吸毛器,獲得專利費高達1。5億日元。
世界上有無窮無盡的事物和現象未被人類所認識和利用,一些事業成功者由於善於觀察和思考,很快就掌握了這些現象的規律及其作用,並為其所用,從而為社會為自己帶來財富。不過這種思考不是簡單地想一想,而要有一定的思維方法,尤其是要突破思維定勢。
日本的東芝電氣公司1952年前後曾一度積壓了大量的電扇賣不出去,7萬多名職工為了打開銷路,費盡心機地想了不少辦法,依然進展不大。有一天,一個小職員向當時的董事長廠阪提出了改變電扇顏色的建議。在當時,全世界的電扇都是黑色的,東芝公司生產的電扇自然也不例外。這個小職員建議把黑色改為淺色。這一建議引起了廠阪董事長的重視。經過研究,公司采納了這個建議。第二年夏天東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淺藍色電扇,大受顧客歡迎,市場上還掀起了一陣搶購熱潮,幾個月之內就賣出幾十萬台。從此以後,在日本,以及在全世界,電扇就不再都是一副統一的黑色麵孔了。
東芝公司這位小職員憑借他獨特的思維,解決了電扇積壓的問題,自己也因此得到提拔與重用,一躍成為高級管理人員。
日本獅王牙刷公司的職員加藤信三,每天一大清早就起床,他感覺睡眠不足,頭暈目眩,但是為了趕上班,閉著眼睛也非得要匆匆忙忙地洗臉、刷牙不可。有一天刷牙,牙齦出血了。他記得這不是第一次出血,以前刷牙時也曾有過幾次。這更使他感到萬分不快,不禁大罵道:“真是混蛋……”
但他是一個愛動腦筋的人,他很快想到了很多解決牙齦出血的方法:
——牙刷改用較柔軟的毛;
——使用前把牙刷泡在開水裏,讓它變得柔軟一些;
——多用一點牙膏;
——慢慢刷牙……
後來,他又想到:“牙刷毛的頂端是不是像針一樣尖呢?”他便用放大鏡看它,知道毛頂端與他意料的相反,是四角形的。於是加藤就再進一步動腦筋了:“把毛的頂端磨成圓形,那麼用起來一定不會出血了。”
於是他把他的新創意向公司提出來。公司欣然采用,後來牙刷頂端就全部改成圓形。改善後獅王牌的牙刷銷路極佳,不僅在眾多牙刷中最暢銷,而且一直暢銷了數十年,仍然經久不衰。近兩三年來,每年都占日本國牙刷銷售量的40%。加藤由此得到了應得的報酬,由一個小職員一躍而調升為課長,經過十數年,現在他已升為董事長了。
現在,財富的獲得方式已經由純粹憑體力刻苦勤奮上升到了如何運用智慧進行創意的新層次上。現在任何一個行業都引入了激烈的市場競爭,越往後走,這種趨勢將越明顯,利潤的獲得和產業的壯大將決定於產品在技術和市場兩個因素上的獨創性,而此兩者恰恰都來自於好的創意。更長遠地看,能不能挖掘出好的創意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企業命運,自然也決定著個人的前途。
二、機遇:實現“中產”的竅門
抓住機遇就意味著成功的起航,奇跡的開始。
牢牢地把握機遇
有位記者曾同老演員查爾斯·科伯恩進行過一次交談。記者最後提了一個很普通的問題:一個人如果要想在生活中成大事,需要的是什麼?大腦?精力?還是教育?
查爾斯·科伯恩搖搖頭:“這些東西都可以幫助你成大事,但是我覺得有一樣東西甚至更為重要,那就是:看準機會。”
這位老演員是正確的。如果你能學會在機會來臨時識別它,在機會溜走之前就采取行動抓住它,你就可以成就大事,出人頭地。
所謂機遇,主要指良好的、有利的機會。人們常說的“千載難逢”、“天賜良機”,就是指的這種機會。像在野外拾到了金剛石、采藥發現了大人參、知識分子趕上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政策等,這都是機遇。抓住機遇就意味著成功的起航、奇跡的開始。許多成功者就是憑借自己敏銳的判斷力和創新精神抓住了一個個稍縱即逝的機會,在社會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幕接一幕的奇跡。
香港假發之父劉文漢,就是一個特別善於發現機遇的人,他靠著餐桌上的一句話而發跡致富。
以前,劉文漢隻不過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文人。1975年,劉文漢在美國旅遊時,有一天同兩個美國人共進午餐。當說到做什麼新行業可以在美國賺錢時,其中一個商人說了一句:“假發”,並拿出一個長的黑色假發表示說,他有意購買13種不同顏色的假發。
就是這樣一次普普通通的談話,劉文漢卻從中嗅出了發財的氣味。他經過深入調查了解,果然發現戴假發的熱潮正在美國興起。那時,反對越戰的學生運動在美國風起雲湧,同美國黑人爭取平等權利的鬥爭彙成一股巨大的洪流,出現了以長發為標誌的一代青年,戴假發也就成了一種時尚。劉文漢抓住這一有利時機,迅速在香港組織假發生產,很快成為了香港一大富豪。1990年,他的外銷總值達10億港元之巨,在香港產品輸出中占第四位。
有的人總認為自己之所以沒有“中產”,是自己運氣不好、機會不佳,其實,這隻是一個自欺欺人的借口。機遇在大多數時候是同時降臨在許多人身上的,問題是有的人能夠發現,有的人卻視而不見,以至與機遇擦肩而過。
王浩從一個小雇員到家財千萬的公司老板,其致富的方式和其他香港成功的老板一樣,用他的話說就是善於發現機會並迅速付諸實行。
王浩的機緣來自於一張賀卡。當時他隻是香港一家電器公司的業務員,負責拓展內地西北地區的業務。在古城西安,每天休閑的時候,他常常到市場逛一逛,發現在較偏遠落後的西北地區,人們已開始以賀卡來傳遞情誼,顯示出生活上的極大進步。王浩從這一普通的生活方式中看出了一種差距,因為在香港,人們使用的賀卡如果說是“陽春白雪”的話,那西安人用的隻能算是“下裏巴人”。但王浩對這種落後並沒有予以恥笑,而是將它看作一個機會,要把它牢牢地抓住。元旦過後不久,香港的賀卡便已開始滯銷,王浩幾乎用廢紙的價錢收購了幾千張賣剩的新年賀卡,借公司業務機會,在春節前托運到西安。這種精美的賀卡使西安人一見鍾情,幾天的工夫,王浩就賺足了近萬元。探路成功後,王浩趁熱打鐵,回港後又大量購買對香港人來說已是款式過時的賀卡。幾番折騰,他已擁有了足夠的原始積累,適時地注冊了一家自己的公司名號,他也成了名副其實的“港商”,並繼續在香港和西安之間做他的電器生意。
台灣有一本叫作《如何經營自己》的書,對機遇作了最精辟的解釋:每個人,尤其是年輕人,差不多都相信人生的成敗全靠機遇。即使那些不十分相信機遇的人,也總是把“機遇不濟”的話掛在嘴上,而同時又把有成就的人解釋為“機遇好”。“機遇”成了人們的口頭禪,於是很多人把“機遇”當作一生命運的主宰。然而,機遇這種東西,偏偏總是少數人遇到,而大多數人總是遇不到。事實上,如果終日怨天尤人,以混工作的方式等待什麼,機遇隻能離他們越來越遠。隻有專注於本身工作的人,內心充滿理想的人,才會遇到真正的機遇。
哈佛大學的薩金特教授在他自己還是個學生時,曾在鮑頓因大學體育館工作。他發現,這項工作對他來講是一個極其有利的發展機遇。於是,他沿著這條人生道路一直走下去,成了美國最有名望的體育教育家。
俄亥俄州的威廉·斯特朗特別善於把握機遇。當時,他每年的薪水3000美元,一個富有的羊毛商人想請他到他的商店工作,年薪是1200美元。但斯特朗目光遠大,他看到了在羊毛銷售領域工作是個好機會,它的價值遠遠超過每年3000美元的薪水。於是,他立即接受年薪僅1200美元的工作。後來,他成了那家羊毛銷售店最大的股東。
有時候,機會來得太急,反而使人心生猶豫,不知該不該接受。因此,任何人平時就應養成主動接受挑戰的習慣。比如,當公司委派你擔任更重要的職位,負責更艱難的職務時,你應該毫不猶豫地一肩扛下。如果該職位被分配到離家300公裏的地方,為了它,你必須遠離妻子、兒女,以及向來熟悉的環境,你也應該毫不猶豫地答應。機會的流失往往就在反複考慮之間,所以,機會來臨時,你便應打開大門迎接,以免稍有遲疑使你喪失即將到手的機會。
有人說,我隻是一個普通的打工仔,機遇無論如何不會降臨到自己的頭上。其實不然,俗話說,當運氣關閉這扇門窗時,必然有另一扇門窗開啟著。就是普通的打工仔打工妹,如果能夠把握機會,有意識地創造機會,同樣可以獲得成為“中產”的機會。江西籍打工妹羅冬香就因為自己善於創造與把握機會,從而被浙江東陽市著名企業——“朝龍”服飾公司聘為生產技術廠長,年薪60萬元。
羅冬香的裁剪生涯是從1986年的車禍開始的,當時在鄉辦造紙廠工作的羅冬香一條腿骨斷成了三截。運氣夠壞了吧?但是,羅冬香沒有自暴自棄,她相信天無絕人之路。在住院期間,一位朋友無意中給她捎來幾本裁剪書,冬香開始學習裁剪。住院幾個月,她足足剪掉半人高的舊報紙。
這年冬天,一位湖北的裁縫來到冬香的家鄉開辦縫紉培訓班。冬香聞訊後,就到朋友那兒湊了些錢,跟著一群小姐妹報了名。兩個月的學習結束時,冬香連夜趕做了一件中山裝,交給師傅檢驗。師傅看到衣服後,私下裏他對別人說,這小姑娘將來要搶我的飯碗。
1992年,羅冬香被應聘到溫州“華士”服飾公司,開始了人生的又一次飛躍。在“華士”幾個星期後,她就被調到設計部工作。同部門有七八名設計人員,都是名牌大學的畢業生。於是她除了向老師傅虛心求教,還利用業餘時間閱讀了大量的專業書籍,並參加了中國紡織大學的函授,硬是攻下了全部的課程。她所設計的歐式西服投放市場後,馬上成為一種時尚。由於在幾次重大的技術革新中,她提出的設計方案均被采納,年底她受到公司的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