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信部門工作的小鄭,大學畢業4年後月薪4000元。原以為沒有存款沒什麼大不了,每個月工資都花得精光,因為反正身邊有的朋友也都是這樣。然而,他到了結婚了想買房時,這才發現,自己工作後竟然一分錢都沒能存下來,連按揭買房最基本的首期款都付不了。
在某雜誌社做編輯的張小姐,小日子讓人羨慕:自己月收入3000元左右,在外企工作的老公月收入則有七八千元。可她卻說:“隻有我自己知道我們的日子是多麼可憐。”小兩口新婚時貸款買了套200平方米的大房子,為了上下班方便,又貸款買了車。“前期首付,已花光了我們的積蓄和父母接濟我們的錢,現在車和房每月的還貸要4000多元。每月餘下的錢,僅夠我們正常吃飯,我們的生活一下子變得沒了彈性。我們不能生病,不敢應酬,聽到親友結婚過生日就頭皮發麻,因為要出份子啊。更可怕的是,這樣的日子我們還要過上十多年。而在這期間,我們一定會生孩子,這種負擔可是無底和沉重的啊。有時候想想,其實我們是有車有房的窮人。”
有的說,“月光族”其實是在提前享受“中產”的生活。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中產”生活不隻是可以很輕鬆地消費,而且他們很少經濟壓力,有穩定的資產與積蓄做後盾,這哪是“月光族”所能比擬的?許多“月光族”上半月奢侈無度,下半月窮困潦倒,一半時間為錢焦慮,況且前景不明,這哪有什麼幸福可言?“月光族”不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學會當家理財,是永遠享受不到真正的“中產”生活的。
不會理財不能“中產”
30歲的王先生是標準的“鑽石王老五”。憑著自己的一手“絕活”,幾年前他趁網絡熱時大賺了一筆,現在在民企的月均收入也有1萬元。但他花起錢來也是毫不吝惜,天天和哥們兒歌舞升平,不醉不歸。每月除5000元的房租,還要支出近1萬元。現在,他以前的積蓄正像冰山融化一樣日漸減少,自己還沒有成家,沒有買房,這才感到茫然了:再不學會理財,日子都難過下去了。
蔡先生幾年來工作換了不少,盡管每換一次工作腰包都會比以前鼓起很多,然而花錢的速度總是勝過掙錢的速度。每月掙2000元時出門就上公交車,掙5000元的時候伸手就是出租車,掙8000元的時候開始每月還房款,這不,每月掙到1萬元有餘了,又有了這個要吃要喝的“坐騎”,感覺兜裏的錢還是和以前一樣,每月都緊巴巴地貼著月底,盼望著發薪的日子早一點到來。
在我們的周圍,經常可以看到一些人收入非常豐厚,日子卻過得並不怎麼舒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理財的能力。這些人很會掙錢,但卻不會理財,不知道用錢,更不知道如何用錢生錢,其結果是掙多少花多少,總是進不了“中產”的圈子。
在國外,人們普遍重視投資與理財,許多人還聘請了專業的投資理財顧問,幫助他們明確理財目標,製定理財方案。中國這幾年一些銀行也開辦了代容理財業務,並出現了一些專業的投資顧問谘詢機構和管理顧問公司,為客戶提供各種個性化的中長期的理財規劃,如教育投資計劃、保險計劃、稅務計劃、退休計劃、遺產計劃等。但理財的觀念還不是很深入人心,大多數人還沒有明確的理財目標與理財方案,這無疑製約了我們進入“中產”的進程。我們要想順利地進入“中產”,並要穩固“中產”的地位,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麵,那就是要進行科學合理的理財。
對於許多中國人來說,他們普遍誤解了“中產”的含義,總認為當“中產”就意味著生活一定要上檔次、上品位,於是不切實際地盲目高消費。據說北京的上層“中產”都住在亞運村的水印長灘、棕櫚泉、CEO尊邸、紫玉山莊,房價以美元計,每平方米大多在1500美元以上,最高檔的是位於建國門內的貢院6號,每平方米4萬元。其實,買得起貢院6號的人,絕對不是中產階層,而應是富豪階層了。從用車上,上層“中產”都愛買進口汽車或者國產汽車如奧迪A6、帕薩特,中層“中產”則多選擇國產車中的廣本、別克、寶來、桑塔納2000等等,剛剛進入“中產”的下層“中產”也至少要買輛桑塔納或者捷達、富康。其實,中產階層固然有一定的生活要求,但並不一定要以物質享受為先決條件。國外有一篇報道,報道了一個“中產”家庭既節儉又體麵的“中產”生活,這對我們來說很有啟示意義。
鮑伊特夫婦退休了,他們住在奧斯丁的一個漂亮的居住小區中,他們有一幢漂亮的擁有4個臥室的住房,價值80萬美元,另外還具有高達7位數的淨資產。但他們非常節儉,又非常體麵。
除了漂亮的房子,鮑伊特夫婦同樣有能力購置昂貴的汽車和時髦的衣服,但這不是他們的風格。他們認為,就那些一旦購買了就會失去其全部或大部分初始價值的產品而言,關心其價格是很重要的。這些物品的價值極不耐久。例如衣服,你今天購買了一套昂貴的衣服或禮服,它在明天的舊貨市場上能值多少呢?可能是原價的10%或者5%或者更少。鮑伊特夫人從來不想在衣服上花太多的錢,它們在價值上折舊太快,它們就像在某個人的淨資產上挖了個窟窿。但是她總希望看上去穿得好些,她的辦法就是在打折商店購買那些正在打折的名牌服裝。鮑伊特夫人和鮑伊特先生擁有許多名牌服裝,它們大多是從打折店購買的。如果買來的衣服有什麼不合身,她和鮑伊特先生會采取40%的百萬富翁都采取的方法解決此問題——請人將衣服進行修改。當他們在身體發生變化使他們原本合身的衣服變得不再那麼合身時,他們也會這樣做。通過這種方式,鮑伊特夫婦節省了不少錢,同時在穿著上又顯得非常體麵。爾後,鮑伊特夫人將省下的錢用於價格“極其持久”而實際上會增值的物品,比如可以稱為古董的老式家具之類,對於鮑伊特夫人來說,購買這些東西,既實用,又有投資價值。這些東西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得彌足珍貴。另外,他們還投資業績位於前列的共同基金、前景看好的股票等等。
想不到吧,真正的中產階層,竟然是這樣算細賬的。而這也正是他們能夠成為中產階層並能長久享受“中產”生活的秘訣。
三、用理財敲開“中產”的大門
學會投資理財的人,就像擁有一部鈔票複印機。
樹立理財的觀念
有人以為理財就是節約,這是非常片麵的。理財,就是合理安排與運用自己的財產,通俗地說,就是打理錢財。這自然包括精打細算,勤儉節約。但這遠不是理財的全部含義,因為它忽略了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麵,那就是如何讓自己的錢財保值增值。在很大的程度上,讓錢財保值增值對實現“中產”與穩固“中產”的作用更大,意義也更大。
《聖經》中有這樣一個關於財富增長的故事:一個財主把財產分成三份,分別托付給三位仆人,要他們善加管理。第一位仆人用這些錢做了各種投資;第二位仆人則買回原料製成商品出售;第三位仆人為安全起見,把錢埋在樹下。一年後財主召回三位仆人檢視成果,前兩位仆人管理的財富均增長一倍,第三位則原物奉還。他向主人解釋說:“唯恐運用失當而遭到損失,所以將錢存在安全的地方,今天將它原封不動奉還。”
現實中也有一例關於財富增長的經典故事:1896年諾貝爾獎創立之初有980萬美元基金,而每年5位諾貝爾獎得主分獲100萬美元,就需要500萬美元。初時諾貝爾獎金管委會訂立章程規定基金的投資政策是安全且有固定收益,例如存銀行或購公債。但到了1953年,基金隻剩下330萬美元。眼見基金的資產將消耗殆盡,諾貝爾基金會的理事們及時覺醒,意識到投資報酬率對財富積累的重要性,於是在1953年作出突破性的改變,更改基金管理章程,將原來隻準存放銀行與買公債,改變為以投資股票、房地產為主的理財觀。資產管理觀念改變後,很快就扭轉了基金的命運。到1993年,基金總資產增長到2。7億美元。
從這幾個故事裏,我們可以看出,財富的增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理財的方法。理財得當,財富便可迅速增加,而如果不會理財,或者理財不當,則不僅不能增加財富,而且還有可能使自己過去積聚的財富萎縮甚至損失。遺憾的是,許多人至今都沒有認識到理財的意義所在,不相信理財還真能變出財富來,結果失掉了許多機會。對此,筆者就親身經曆了這樣一件事情。
近年來,筆者通過業餘寫作,小有積蓄。前不久,我拿出40萬元來置業與投資。如何讓這40萬元既起到置業的作用,同時還具有一定的投資功能呢?經過琢磨,我先是拿出25萬元來買了一套40萬元的住房,在銀行貸了15萬元20年的按揭貸款,每個月交1000元左右的本息按揭;另外,我再拿剩下的15萬元買了一套價值30萬元的寫字間,利用公積金貸款15萬元,貸款期限也是20年,每個月交約900多元的公積金按揭。這樣,我每個月要交按揭1900多元,而我將寫字間出租,每個月能租到3000元,不僅還了按揭,還剩下1100元錢可以零花。尤其重要的是,20年後,我還賺了一套寫字間,到時,說不定30萬元的寫字間翻個一兩番都是有可能的。
而我的一個同事,同樣是拿40萬元出來置業,但他卻怕承擔銀行按揭,總覺得從銀行裏貸款劃不來,於是用40萬元的現款買了一套40萬元的住房,每個月沒有按揭的壓力,但也沒有投資的收益,尤其劃不來的是,20年後,他比我少了一套寫字間。
僅僅是利用信貸手段巧妙地進行一下組合,就能賺錢賺房,由此可以看出,理財對於我們積攢資產與財富是如何的重要。理財專家認為,一個人有沒有錢不重要,收入高低也不重要,影響一個人未來財富之多寡,在於有沒有學會理財,有沒有開始理財。這項工作看起來簡單,但做起來並不輕鬆,不過無論如何,都絕對值得你去做!
台灣理財專家黃培源研究大量致富者後,得出一個結論:三分之一的有錢人是天生的,三分之一的人是靠創業積累財富,另外有三分之一的人是靠理財致富的。他認為,誕生富裕之家畢竟是少數,而創業成功的比率也隻有7%,因此,理財得當是大多數致富成為中產階層的最佳途徑。
黃先生經常在各地進行演講,宣傳投資理財可以致富的觀點。他經常出這樣一道題給大家猜:如果你現在是一個20~25歲剛踏上工作崗位的年輕人,每年從薪水中定期存下1。4萬元新台幣(折合約450美元),40年後將會有多少錢呢?一般人所猜的金額,多落在200萬~800萬元之間,頂多猜1000萬元。而黃先生的答案讓人大吃一驚:1。0281億萬!一般而言,現代台灣人每年存上1。4萬元新台幣實在是輕而易舉之事。這意味著,每個年輕人都可能在有生之年成為億萬富翁!當然這裏有一個重要條件,就是要保證平均每年20%的投資報酬率,如何實現這個報酬率,這是我們另外需要考慮的問題。黃先生的建議是投資股票或房地產,一般能獲得每年平均20%的投資報酬率。在大陸,情形雖有不同,但有兩點可以肯定,一是每年能存1。4萬元錢的肯定大有人在,二是能獲得20%報酬率的投資項目也並不難尋(筆者作的房產投資,報酬率就超過了20%),關鍵在於我們有沒有這種投資理財的觀念,有沒有40年持之以恒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