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理財法則(2)(1 / 3)

繼續分析,如果我們把這每年1。4萬元餘錢放進自家的儲蓄罐裏,或者保險櫃裏,40年後隻有56萬元;如果把這1。4萬元存進銀行,並且將每年的利息滾入成本,按現在不到2%的利率計算(除去所得稅),40年後你僅可以積累1。4萬元×(1+2%)×40=57。12萬元。與投資報酬率為20%的項目相比,兩者收益竟相差190多倍。

從黃先生設計的這個神奇的公式裏,我們可以看到,假如你真的按此方法掙到了1億多元,那麼在1億多的財富之中,你40年的總投入隻有56萬元,約占1億多元的5%,而其餘95%的財富都是由投資理財得來,也就是用錢賺錢的方式得來的。由此可見投資理財對於人們致富的重要性是何其之大。

因此,作為一個渴望早日成為“中產”的人,你除了要勤儉之外,更要學習如何投資理財。掙錢固然重要,理財更重要。正確的理財觀及智慧的投資選擇,比你現有的財富或未來的收入,更能影響你未來的財富狀況。對於多數人而言,要改善自己未來的財務狀況,首要之務,就是樹立理財致富的正確觀念,並立即展開理財的積極行動。

有人說,學會投資理財的人,就像擁有一部鈔票複印機。在這個變化快速、財富充沛的時代,每個人均渴望提高自己的生活水準,享受無憂無慮的“中產”生活。而要實現這個目標,你就不能再對理財漠不關心,或者對投資一無所知。你必須趁早接受正確的理財觀念,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財能力,從而才能在財富重分配的過程中贏得勝利。

讀者不妨現在就檢視一下自己,你是否養成了較好的理財習慣?是否製定了明確的理財計劃?這是決定我們能否成為“中產”的一個重要因素。大多數人將餘錢存在銀行而不投資,一旦開始投資理財,又隻想快速致富。結果或錢存在銀行發不了財,或從事快速致富的投資,又反而弄得血本無歸。殊不知,致富要靠理財,理財要靠方法。不敢投資與盲目投資都是致富的大忌。

製訂理財的計劃

個人理財,實際上就是確定自己的階段性生活與投資目標,審視自己的資產分配狀況及承受能力,在專家建議下調整資產配置與投資,並及時了解自己的資產賬戶及相關信息,以達到個人資產收益最大化。在國外,個人理財分為生活理財和投資理財。生活理財,指設計如何將未來妥善安排好,不斷提高生活品質,即使到年老,也能起碼保持現在的生活水平;投資理財,指不斷調整存款、股票、基金、債券等投資組合,取得最好的回報。

理財是我們一生都要進行的活動,而積極的理財應該是有目標的理財。由於我們一生中不同生命階段的生活重心和所重視的層麵不同,理財的目標因而也會有差異。所以我們在設定理財目標時,必須與人生各階段的需求配合,在執行理財計劃時才不致發生偏差或徒勞無功。每個人的實際情況不同,理財的手段與形式也不盡相同,並且,每個人在不同的階段,其理財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因此,有專家建議,我們應該根據人生的不同階段,製訂出恰當的理財計劃。

1。起步(20~24歲):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

這是單身期,即從參加工作至結婚的時期。特點是:剛剛工作時收入有限,而且幾乎沒有什麼負擔,所以很多人會將大部分的金錢都花在吃喝玩樂上,這完全可以理解。但是,請不要忘了,這個時期是未來家庭資金積累期,你必須為結婚做好準備,這一點有多重要,想來就不用廢話了吧。因此理財的主要內容除了努力尋找高薪機會並埋頭工作,還要廣開財源著手投資。投資的目的不在於獲利而在於積累資金,即以儲蓄為主。此外,可抽出小額資本進行高風險投資,目的是取得投資經驗。另外還必須存下一筆錢,一為將來結婚,二為進一步投資準備本錢。此時,作為年輕人的保費相對低些,還可為自己投保人壽保險,減少因意外導致的收入減少或中斷後的負擔,隻需花極少的錢,如:拿年收入的5%~10%購買意外殘疾、急救醫療、重大疾病的保險。總之,這一時期最好是養成做預算的習慣,有意識地控製自己的消費,在花錢享受人生的同時,也將一部分的收入積攢起來,及早養成這個習慣,理想的收成亦會早日實現。

2。建立家庭(25~35歲):控製開支、考慮買份保險

在這段時間,多數人會開始負起成年人的責任,成家立戶,貸款買房以及生兒育女,負擔變得沉重起來,要支付租金(或者按揭)、夥食、養育子女、娛樂等費用,還要為將來作些必要的準備,比如子女的教育費用、養老計劃等。這個時期是家庭的主要消費期,因此理財的主要內容是合理安排家庭建設的支出。麵對各種不同的需要,有效地控製開支格外重要。雖然收入增長了不少,但隨著家庭開支的提高,要想積累較多的財富也不太容易,所以,重要的是保護好已經擁有的財富,不要盲目地參與一些風險較高的投資活動,因為現在你承受風險的能力還有限。如有餘錢可以適當進行投資,鑒於財力仍不夠強大,最好選擇安全的投資方式,如儲蓄、債券等。

3。步入中年(35~50歲):組合投資,回顧保險

步入中年,經濟環境比年輕時已經富裕多了,子女在這個時候行將進入社會工作,但亦是養育他們經費最昂貴的一個階段。這段時間,你應該好好運用餘下的收入,增加對養老計劃的投入。其次,也可以建立自己多元化的投資組合,開始適當地介入一些風險較高的投資領域,比如房地產、股票、外彙等,進行定期的投資。另外,此時也可適當地提高一些保險的保險金額,擴大保障的範圍。

4。退休前(50~60歲):繃緊投資理財的弦

現在,你的子女都應該成人,獨立生活了。樓宇按揭供款在這時也差不多該結束了,你與你的伴侶有足夠的金錢享受人生。退休前的日子多半會是你收入最多的時候,而小心處理這筆收入,你便可以充分利用這個機會,加快財富的增長。在這個時候,你應該重新研究所持有的保險合約,有效地安排你的財產。當養老計劃安排妥當後,你可以在谘詢過投資顧問的情況下,加快投資的步伐。如果過去幾年,你的投資組合風險出現了改變,你或許需要對投資的項目作出修訂。

5。退休後(60歲以後):“坐享其成”

退休之後的生活是你的黃金歲月,由於有了以前精心的安排,需要操心的財務問題已經不多了。當然,退休後收入會變得有限,有效地管理開支十分重要。假如你在這個時期仍然能夠增加財富當然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你的一生已經根據一個健全的計劃籌備你的退休生活,你亦沒有必要勉強為這個張羅。你可以開始運用你積聚的資金,盡情地享受無憂無慮的富足生活。

當然,這隻是一個人在人生不同階段的基本理財原則。由於個人情況不同,每個人麵臨這幾個時期的情形也會有所差異。而且,階段與階段間有時也會重疊,因此,在實際中,我們應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根據理財的目標製訂理財計劃。如長期目標,即3年以上的投資目標,如退休金、子女的教育金等,適合投資成長型基金、股票、房地產;中期目標,即3年以下的投資目標,如購房首期款、留學費用,適合投資基金、股票;短期目標,即1年以下的投資目標,如出國旅遊費用、結婚費用,適合投資收入型基金、股票、債券、期貨、外彙。

掌握理財的方法

現在,理財意識已開始逐漸進入尋常百姓的心目中。有誌青年在打“創業發家”的算盤,阿婆阿公講起炒B股、炒外彙也頭頭是道,還有的收藏古董,投資房產,可以說是家家都有一本“投資經”。

但是,投資有技巧,理財有方法。如果是盲目投資,草率理財,你不僅賺不到錢,致不了富,還有可能倒蝕老本。因此,掌握投資理財的技巧,是能否實現理財致富目標的一個重要條件。事實上,正是理財能力的高低,造成了當前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導致目前大多數人還不能進入中產階層的原因,除了收入普遍還不是很高外,就是不會理財,不知道如何以錢賺錢,靠投資來增加財富。過去我們偏重於強調謀生技能,強調賺錢方法,這在解決人們溫飽問題上作用較大,但在當前財務主導的時代,如果不強調賺錢之後如何管錢,如何理財,則不利於促進人們從溫飽向富裕方麵的轉化,從小康向“中產”方向的轉化。

現在,有相當多的一部分人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手頭寬裕,家有餘錢,無須為溫飽發愁,不必為衣食擔憂。但這還隻是小康生活,要成為“中產”,則還需要積攢更多的資產,創造更多的財富。而在此過程中,理財起著極其關鍵的作用。根據西方國家一些中產階層的理財經驗,我們有必要掌握如下的理財訣竅。

1。理財要早

財富就像一棵樹,是從一粒小小的種子開始長起來的,你所存的第一個銅板就是種子。而在種子長成大樹的過程中,還需要你精心地澆水、施肥、治蟲等,這就是理財。隻播種不培育,種子是難以長成大樹的。因此,你越快播下種子,越認真地培育樹苗,就會越快讓“錢”樹長大,你就能越快在樹蔭下乘涼,越快采摘到豐碩的果實。

2。投資要準

理財的目的是為了增加財富,因此,成功的理財,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報酬高,二是風險低。僅僅隻是把錢存在銀行獲取雖然穩定但低得可憐的利息,不是理想的理財方法;而盲目地把所有資金投入股市、期貨市場等風險較大的領域,也不是合適的理財。

那麼,什麼是理想投資呢?在現今社會裏,幾乎人人都在進行投資活動,隻是方法各不相同。廣義來說,將錢存入銀行生息也是投資,隻不過所得利息,往往不能抵消通貨膨脹,變成一項沒有收益的投資。至於一般人較熟悉的投資項目,則有外彙、股票、黃金、地產和期貨等。究竟哪些項目才值得投資?一般來說,理想的投資應該包括以下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