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取定期的利潤,帶來基本的收入;盈利能抵消通貨膨脹,避免資金貶值,並能提供資產增長的機會;具備靈活性,可隨時套現,以應付急需。
盲目跟風去投資,或單憑別人的遊說而輕率投下資本都是非常不明智的。每種投資項目都會有不同的風險和收益,沒有一種是絕對賺錢的,因此,哪些項目值得你投資,除了分析該投資工具的優缺點外,還要考慮:對這項投資的認識與興趣;本身具備的資金;自己願意和能承擔的風險;期望得到的回報;自己能付出的精力和時間。
總之,選擇投資項目,要根據自己的資金實力、風險承受能力以及自己的特長,而不能盲目行事,不能隨心所欲。投資並不像在漁場裏釣魚那麼簡單,你可能投資獲利,也有可能投資虧本。對此,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一些老人退休後就往股市裏跑,以為股市裏有錢撿,但由於不懂股市操作技巧,不了解股市運行規律,結果錢沒賺到,反而虧了老本。因此,在決定投資時,一定要謹慎細致,不可貿然行事。
3。控製風險
風險之所以稱為風險,就是因為未來的結果,具有不確定的因素存在,是無法規避的。一般而言,投資風險來自兩個方麵:一是選錯投資項目品種;二是選錯投資時機。
有人說,成功一定要冒險,這不無道理,但冒險不一定成功。這就要求投資者在追求成功時,該冒的險要冒,不必要的風險則要盡量避免。許多人有錯誤的觀念,認為“高風險一定有高報酬”。其實,高風險的確可能有高報酬,但這隻是幾率很小的“最高可能報酬”。賭博的“最高可能報酬”可能非常驚人,但它的平均期望報酬率卻是負值。冒這種風險,不但無法獲利,反而有可能傾家蕩產。有些人的問題不在於缺乏冒險精神,而是冒了不該冒的險。
因此,在投資理財時,我們既要考慮報酬,也要考慮風險。如果我們隻考慮報酬而忽視風險,我們則有可能因為盲目投資而血本無歸;如果我們因為害怕風險就放棄報酬,我們則有可能因此而錯失良機。成功的理財者往往是能恰到好處地處理報酬與風險平衡的人。盡量追求高報酬,又極力避免高風險,這是追求“中產”者最基本的理財原則。
提高理財的技巧
筆者有個朋友,做藥品生意賺了一點錢,便想如何讓這些錢增值。聽人說集幣有增值功能,於是凡是叫幣叫章的東西他都收集,幾年下來,一共投進去20多萬元。沒有料到的是,當他得意洋洋地請一位專家前去鑒賞時,那位專家翻了翻那一大堆鏽跡斑斑的東西,不無嘲弄地告訴他,這些金屬塊大部分沒有收藏價值,值錢的根本沒有。
這位朋友的失誤,在於他缺乏理財能力,而這是決定一個人擁有財富多少的一個重要因素。美國社會學家曾對全美各地數百個百萬富翁的發財致富情況進行過專門調查,發現這些人具有兩個共同點:其一是工作勤奮拚命。因為財富需要耐心和時間去慢慢積累,因此許多人辛苦了大半輩子,在50歲左右才成為百萬富翁。其二便是具備豐富的理財知識。他們選擇的投資項目大都安全性大,獲利高。他們口袋裏的現金不多,但資產很多。他們把賺到的錢大多用於再投資,或者購買固定資產。任何富豪在走向致富之路時並不富有,但他們由於能合理地安排自己手中的資金,選準投資方向,因而成為富翁。
目前,在中國出現了一批高收入階層,他們手端金飯碗,懷抱金娃娃,不但吃穿不愁,而且還有很多的餘錢剩米。讓這些餘錢剩米躺在銀行裏睡覺,自然不心甘,他們由此也想到了投資理財,想“讓錢生錢”。2002年,國家城調總隊課題組對9956戶城市高收入家庭的投資狀況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2000年,有26。2%的高收入家庭已投資於股票,戶均投資股市34。5萬元,股票投資居他們投資項目的第一位。商業和服務業投資居第二位,其戶平投資額為12萬元,比重為16。1%;居第三位的是國庫券,占8。4%;收藏品投資戶均為10。5萬元,占家庭收入比重的3。8%;房地產投資居第六位。高收入家庭2001年新增的投資狀況則顯示:有16%的高收入家庭已向股市進行股票投資,向商業和服務業投資的比重為6。1%;但是,房地產投資從第六位躍居第二位,商業和服務業投資降為第三位。
2001年6月,廣東省城調隊對全省18個市、縣的1600戶城鎮居民家庭進行消費意向的抽樣調查,按問卷中所列消費項目顯示出的消費選擇,以先後排序(比重均在兩位數以上)依次為:教育、旅遊、家用電器、電腦、保險、股票、住房、通訊。這幾年來,中產階層的投資熱點主要集中在股票、商業、服務業和房地產,另外,與其他階層投資不同的是,他們還注重教育投資和收藏投資。
由此可見,高收入階層,包括真正的中產階層,其投資理念都比較強。一方麵是因為他們具有較多的餘錢,另一方麵他們的不讓錢閑著的願望比其他群體也要強烈。總的來說,他們的投資理念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1)有了餘錢就應該考慮去進行投資,把錢存在銀行是一種浪費,坐吃會山空。
(2)投資要講理性,發財要靠頭腦,盲目投資不如不投資。
(3)實力是投資的基礎,善於規避風險才是經濟人。
(4)投資不一定立竿見影,但是發財就發大財。
(5)實際的投資中,既要注重增值更要注重保值。
不過,雖然說高收入階層投資理財的理念普遍比較強,但投資理財的能力與技巧卻很不平衡,有的高收入階層連有哪些投資渠道都不是很清楚,純粹是人雲亦雲地碰運氣。看見股票紅火就都去炒股票,看見古董值錢就都去買古董,這絕對是危險的,是可怕的,因為搞得不好,錢沒有增值,反而縮了水。前幾年股票熱時許多人投入了大量資金,其結果至今都沒有解套,就是一個明證。
在當前的中國,投資的渠道和投資的品種在逐漸地增加,致富的機會也因此逐漸增多,但相應的也使我們的理財日趨複雜。不像以前大部分時間是無財可理,即使好不容易攢下幾百幾千元錢,也不過是存進銀行吃利息而已。現在投資品種雖然越來越多,但也不是所有的投資品種都適合於你。這就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從中尋找報酬高而又風險低的投資機會,以獲得較高的投資效益。有人以滿分為10分的打分方式,對目前主要的十種投資品種進行了一個大致的評價,可供人們參考。
1。儲蓄
銀行儲蓄方便、靈活、安全,可以被認為是隻賺不賠的最穩健投資,加上這些年來,儲蓄品種增多,電腦和信用卡被廣泛運用,儲蓄應是安全可靠又最方便易辦的一種大眾化投資方式。儲蓄投資的最大弱勢是收益較之其他投資渠道偏低,但對於側重於安穩的家庭來說,也能保證保值目的基本實現。因此,給儲蓄投資方式9分不為過。
但是,在西方國家的理財專家看來,這是最落後最笨拙的理財方法,甚至認為這根本不是理財的方法。因為儲蓄有兩個主要缺點,首先是回報率較低,銀行存款利率由央行製定,相對於其他資產來說,儲蓄存款報酬率較低,難以引起投資者的興趣。另一方麵,儲蓄存款易受通貨膨脹影響,在通貨膨脹的侵蝕下,實質報酬率接近於零,有時甚至是負數,等於沒有投資。
理財專家認為,假如你想成為理財高手,就必須適當分配手上的財產,部分用於儲蓄,另一部分用於生財的投資事業,這才有機會迅速累積財富。善於理財的人,大都會把財產分成三部分:三分之一保存現金,存放在利息高、穩當可靠的金融機構賬戶,作緊急之用;三分之一用作置房屋等不動產;三分之一用作財務性投資,如購買股票、外幣等。也就是說,明智之舉是將自己的資金,明確地區分為日常生活資金與投資資金。日常生活所需的資金存於銀行,享受銀行提供之安全與便利;而投資的資金盡量不要存在銀行,必須投資於長期報酬率較高的股票、房地產等投資領域上。
2。股票
股票投資,因為具有預期的高收益而成為最具誘惑力的投資方式,也是目前在中國僅次於儲蓄的一種理財方法。目前深滬股市有7000多萬投資者,其中90%以上的是個人投資者。但是,令人遺憾的是,除了早期入市的投資者外,絕大多數投資者在股市裏勞而無獲,甚至套牢、虧本。其原因,除了股市運行不規範、製度不健全、監管不完善外,投資者盲目入市、盲目炒作,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鑒於股市風險的不可預測,高收益常常對應著高風險,投資股票對心理素質和邏輯思維判斷能力的要求也較高,所以,股票投資方式可給8。5分。
近幾年隨著銀行利率降低,中產階層的收入增長幅度增大,越來越多的中產階層開始把股票作為投資的方向。來自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無論是現有投資還是未來投資,高收入家庭都把目標瞄準了股票:2000年有26。2%的高收入家庭已投資於股票;在2002年9月日本調查中心、北京世研中輿市場調查有限公司進行的京、滬、穗中產階層係列調查第一次實施情況報告中,有53。5%的人“對股票等金融領域感興趣”;在2003年中產階層生存狀況調查中,在投資方麵,雖然有三成的人更願意選擇儲蓄,但是,二成的人擁有股票。
2003年3月5日,由《中國證券報》主辦、華泰證券協辦的“我看2002證券市場”個人投資者問卷調查顯示:2002年大多數投資者深受套牢或損失之苦,接受調查的投資者虧損麵高達89。5%,股市顯現“負財富”效應,但高學曆、中高收入投資者數量仍在增加,投資者入市資金量也在增加。調查顯示,2002年個人投資者與上年相比,大學本科占37。11%,增加了近7%;碩士及以上為5。07%,比上年增加近2個百分點。相對地,2002年月固定收入在3000~5000元間的中高收入投資者比上年增加近一倍,達8。3%;較低收入投資者減少近7個百分點。這一年,投資50萬元以上者占總人數的14%,比上年增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