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以直腸指診估計前列腺大小有一定誤差。有時指診估計腺體有鵝蛋大,但經直腸B超檢查時實際隻有板栗大小,如腺葉突向膀胱,直腸指診時前列腺增大則不明顯。因而在描述前列腺增生狀況時,越形象化描述或分度描述則可能越背離實際,故宜直接描述前列腺的橫徑和縱徑,以橫徑×縱徑(厘米)表示,並結合描述中央溝和兩側側溝情況即可。

前列腺增生症如何分期

臨床上,有學者將前列腺增生症分為三期。

(1)Ⅰ期(刺激期)主症為尿頻,夜尿次數增多明顯,可伴輕度排尿困難及尿道、會陰部不適。殘餘尿少於50毫升。尿流率改變不明顯。

(2)Ⅱ期(殘餘尿發生期)排尿困難進行性加重,殘餘尿大於50毫升。最大尿流率明顯降低,排尿時間顯著延長,尿流率曲線呈多波型曲線。在一些誘因,如勞累、受涼、憋尿、飲酒、性交等作用下,常發生急性尿瀦留。由於殘餘尿的存在,常誘發尿路感染。

(3)Ⅲ期(膀胱擴張伴尿閉期)殘餘尿超過150毫升。尿流率曲線呈多波型曲線且多為低平曲線。膀胱擴張,膀胱功能處於失代償狀態,排尿躊躇、細弱無力,尿液常常呈點滴狀。常發生充盈性尿失禁、輸尿管反流、尿路感染、腎功能受損、尿毒症等。

當醫生考慮患者患前列腺增生症時,往往會建議患者進行B超檢查。這是因為B超檢查具有簡便易行、無創傷、無痛苦、價格低廉等優點。用B型超聲波檢查,可以觀察前列腺形態、結構,測定體積和重量,測定殘餘尿,早期發現合並的前列腺癌。常用的檢查途徑有兩種。

(1)經直腸超聲檢查經直腸超聲檢查最準確。中度增生時橫斷麵超聲圖像呈半月形或腎形、高度增生時呈圓形,如腺葉突向膀胱,腺體呈圓形,位於膀胱內暗區後部。增生前列腺包膜完整、規則,有連續性。如腺體內出現低回聲區,應懷疑前列腺癌的可能,可在超聲引導下取活檢。從前列腺底部開始,每隔05厘米行腺體橫斷麵掃描,經超聲波儀附有的微機處理,可測知整個腺體體積,乘以前列腺比重105,即為腺體重量。經直腸超聲波檢查時,可以從排尿期聲像圖,判斷尿道的變形、移位情況,了解下尿路梗阻的動態變化;也可觀察前列腺電切後的狀態,監測冷凍治療時冰球形成的大小和治療效果。

(2)經腹超聲波檢查在國內應用普遍,觀察腺體內部結構不如經直腸超聲波檢查。測出前列腺的前後、左右、上下三徑線後,按照圓球體體積計算公式便能算出前列腺體積及重量:圓球體體積=4/3π×(半徑)3,將半徑換算為三徑線並簡化公式為:前列腺體積=052×(三徑線之乘積)。愈大的前列腺愈趨向於圓球體,測算的體積及重量愈準確。但由於外科包膜厚度不同,切除的腺體標本重量必定小於超聲波所測重量。

何謂殘餘尿,有何臨床意義

在自主排尿後仍殘留在膀胱內的尿稱為殘餘尿。殘餘尿的出現是因尿路梗阻不能解除,逼尿肌不能排空膀胱而致。其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下尿路梗阻的程度及膀胱逼尿肌功能。故殘餘尿測定是前列腺增生症的重要診斷方法之一,作用主要在於幫助了解尿路梗阻的程度,判斷前列腺增生症的預後,為決定是否手術治療提供依據。

由於膀胱逼尿肌可通過代償以克服增加的尿道阻力,將膀胱內尿液排空,因此在前列腺增生早期,無殘餘尿也不能完全排除下尿路梗阻的存在。

一般認為,正常人的殘餘尿量為0~10毫升;輕度梗阻時殘餘尿量為10~50毫升;中度梗阻時殘餘尿量為50~100毫升;殘餘尿量達50~60毫升即提示膀胱逼尿肌已處於早期失代償狀態。

要對患者進行隨訪,定期了解殘餘尿量,這樣可動態觀察下尿路梗阻的進展及膀胱逼尿肌功能。如殘餘尿量進行性增加,宜及時采取有效治療。

殘餘尿測定有哪幾種方法

有什麼辦法能夠知道膀胱內有無殘餘尿以及殘餘尿有多少呢?目前常用以下三種測定方法。

(1)B超測定法排尿後,用經腹超聲波測定殘餘尿量,方法簡便,患者毫無痛苦,且可重複進行。但殘餘尿量少時則測量不夠準確。

(2)靜脈尿路造影行靜脈尿路造影時,在膀胱充盈期及排尿後各攝片一張以觀察殘餘尿的方法。因不能定量,故實用價值不大。

(3)導尿法為直接測定法,排尿後,通過導尿的方法回抽殘餘尿,用量杯進行測定。該法所測殘餘尿量最為準確。但操作過程中任何一環節違背了無菌觀念都有導致尿路感染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