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尿流率,有何臨床意義

每個人在排尿的整個過程中,尿流的速度及單位時間內排出的尿量均有一定的規律,尿流率是指單位時間內排出的尿量,常以“毫升/秒”為單位。尿流率檢查可較完整地對排尿功能做出客觀評價。

(1)尿流率檢查可幫助判斷下尿路梗阻的存在及程度排尿期逼尿肌壓力是尿液由靜態變為動態的能量,能量在被尿道阻力消耗後,剩餘的能量轉換為尿流率。正常尿道的阻力很小,故尿流率可代表逼尿肌功能,若逼尿肌功能正常而尿流率低,表示尿道阻力增加,因而可以用來診斷下尿路梗阻,前列腺增生症是下尿路梗阻的主要原因,因而尿流率對前列腺增生症的診斷極具臨床意義。

(2)尿流率測定的主要參數測定尿流率需要借助尿流計,主要的參數有:最大尿流率(MFR)、平均尿流率(AFR)、排尿時間、到達最大尿流時間及尿量。其中最大尿流率為最重要的診斷指標。應注意尿量對最大尿流率結果的影響。檢查過程中排尿量為250~400毫升者為本項檢查的最佳尿量,150~200毫升者為最小尿量。50歲以上男性的最大尿流率15毫升/秒即屬正常。

(3)相對排尿阻力公式前列腺增生患者因排尿不暢、充血和炎症等原因,測尿流率時難以保持尿量在200毫升以上。吳階平等在1982年根據排尿時間與排尿量關係密切並與排尿阻力成正比,最大尿流率與排尿阻力成反比,提出了相對排尿阻力的概念:RVR(Relativevoidingresistance)=T/MFR。其中RVR為相對排尿阻力,T為時間,MFR為最大尿流率。RVR隨年齡趨於增加。年齡小於49歲者,RVR<;16,大於50歲者<;22為正常範圍,前列腺增生引起下尿路梗阻時,RVR均在正常值以上。

CT和MRI在診斷前列腺增生症上有什麼意義

計算機X線斷層掃描(CI)和磁共振成像(MRI)能精確診斷前列腺增生,較其他影像學診斷為優越,但因其價格昂貴,又不能鑒別早期前列腺癌,故臨床上對診斷前列腺增生無特別的實用價值。臨床上不作為常規檢查,僅在以下情況下應用。

(1)鑒別診斷由於CT不能區別前列腺中央區、移行區和周圍區等的內在結構,故其對前列腺增生和Ⅰ、Ⅱ期前列腺癌的鑒別有很大的局限。MRI能顯示前列腺的內在結構,故其對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鑒別有價值。使用直腸內置局部線圈或整排排列線圈來檢查懷疑前列腺癌的患者,可使診斷及腫瘤定期更準確。

(2)病情判斷CT可應用於術前前列腺大小的評價及非手術治療後大小的隨訪。CT和MRI可作為鑒別前列腺癌有無轉移的診查手段。

膀胱尿道鏡在診斷前列腺增生症上有什麼意義

膀胱尿道鏡檢查能在直視下觀察和發現病變。由於前列腺所處的位置在膀胱頸部的下方,一般的檢查方法常不能直接、正確的觀察到它的具體形態和對尿道的壓迫情況,而膀胱尿道鏡檢查則在這方麵具有一定的優勢。因而,醫生在診斷前列腺增生症時,往往建議患者進行膀胱尿道鏡檢查。

(1)前列腺在膀胱尿道鏡下的正常形態從精阜至膀胱頸口的距離約2厘米,在鏡下膀胱頸呈圓形,邊緣比較光滑,沒有隆起。由於物像大小隨距離而改變,因而膀胱鏡無法準確判斷前列腺大小。

(2)增生的前列腺在膀胱尿道鏡下的形態在插入膀胱尿道鏡鏡鞘過程中,可感到尿道的延長,精阜至膀胱頸口的距離可達5厘米以上。由於增生的部位不同,膀胱頸會出現不同的形態改變:如前列腺兩側葉增生,則膀胱頸部左右兩側均突起,膀胱頸的正常凹麵消失,增大葉間呈“∧”或“∨”形,膀胱出口呈“人”字形。若為左、右葉單側增生,則膀胱頸部單側突起,使膀胱出口呈月牙形。中葉增生時,膀胱底部凹陷,後唇明顯隆起,輸尿管間脊肥厚、隆起。

(3)膀胱鏡下可發現的常見膀胱內部變化可發現前列腺增生症導致的膀胱病理變化,如小梁、憩室、結石、腫瘤等。

行膀胱尿道鏡檢查要注意些什麼

膀胱尿道鏡檢查雖然是泌尿外科的一種常規檢查方法,但它畢竟是一種損傷性檢查,會給患者帶來一些痛苦,甚至創傷,因而在行尿道鏡和膀胱鏡檢查時要注意以下一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