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經尿道途徑若前列腺中葉增生時,經膀胱鏡用帶塑料管之淋巴管造影針或用小兒頭皮針,將藥物直接注入中葉內。注射方法可進行多次,以注射2~5次後見效者為多。
前列腺注射療法治療前列腺增生症在諸多療法中的地位,目前尚無法定論,但其有一定的並發症,如直腸穿孔、穿刺路經和前列腺感染等。臨床上應用時應加以注意。
前列腺增生症的中醫病名
中醫傳統文獻中無前列腺增生症這一病名。現代一些文獻將之歸結於“癃閉”範疇,“癃閉”之病名首先見於《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說:“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靈樞·本樞》篇也說;“三焦……實則癃閉,虛則遺溺”。漢代,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因避諱稱之為“淋病”及“小便不利”。所謂“癃”是指小便不利,點滴而短少,病勢較緩者;所謂“閉”,是指小便閉塞,點滴不通,病勢較急者。但“癃閉”、“淋病”等僅反映了前列腺增生症的一些主要症狀,如排尿不暢,甚至尿瀦留,並未反映其“增生”這一本質。因而,近年來,有的文獻針對其腫塊質地硬韌、活動度小的特點,又將之與中醫學中的“癃積”相聯係。同樣這一病名隻反映了其“增生”這一本質,又忽略了排尿困難的主症。因而又有了“精癃”的現代中醫病名,這一病名為教科書所采用。
中醫是怎樣診斷前列腺增生症的病因病機的
綜合文獻及現代研究,中醫認為前列腺增生症的病因病機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麵。
(1)前列腺增生症為病本於腎虛前列腺增生症發生於中老年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認為男性“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五十歲以後,腎氣漸虛弱。前列腺位居丹田,內貯腎精,為元氣生發之源。加上本病臨床表現尿頻、排尿困難、夜尿次數增多為主,屬中醫腎虛證候,故腎虛為本病之本。
(2)血瘀、痰濁凝結是前列腺增生症的主要病理環節增生的前列腺實質上為“瘤”,其病理產物為瘀血、痰飲、濁氣交結,病理產物之成本於腎虛。腎虛無力推動血行而產生瘀血;腎虛無力推動液行而致水濕停聚為痰飲;也可因年老腎陰不足,相火妄動,煎熬津液成痰,痰瘀互結為“瘤”,致前列腺體積的增大。有研究顯示,老年前列腺增生的主要特征呈現出了血管成分的下降,隨著年齡的增加,血瘀證的發生亦明顯增加。
(3)“瘤”壓迫水道,加上引起三焦通調水道之職失司的原因,引發“癃閉”:《素問·宣明五氣篇》說:“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靈樞·本樞》篇也說;“三焦……實則癃閉,虛則遺溺”。指出“癃閉”病位在膀胱、三焦,並論述了其膀胱不利、膀胱不約、三焦功能失司的病機。《傷寒論》有氣化不行、水熱互結、脾腎兩虛而挾熱的闡述。也表明其病與三焦功能失司有關。現代中醫教科書多從三焦功能失司的角度闡述其病因、病機。上焦肺主治節,為水之上源,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肺氣失宣,液失肅降,小便難出;中焦脾胃功能紊亂,濕熱下注,壅塞氣機,氣化失常,滯澀膀胱而致癃閉;脾虛氣陷,膀胱失於約束而致尿失禁;下焦真陰不足,相火偏亢,滯澀膀胱而致癃閉;腎陽虛衰,固攝無權可致尿失禁,膀胱失於溫化而為癃閉;氣滯血瘀,瘀結膀胱,久成癥塊,膀胱失於開闔而為癃閉。
總之,前列腺增生症實質為“瘤”,其為病以腎虛為本,痰飲、瘀血、濁氣交結為標,為本虛標實之病。“瘤”壓迫水道,加上引起三焦通調水道之職失司的原因,引發“癃閉”,這也與現代醫學對前列腺增生時前列腺體積、尿路梗阻、增生症狀“三環關係”的認識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