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萊特兄弟是人類航空史上勇敢的開拓者,他們於1903年12月17日成功地駕駛有動力飛機飛上了藍天。飛行過後不久,萊特兄弟倆前往歐洲旅行。在法國的一次歡迎酒會上,各界知名人士聚集一堂,主人再三邀請大萊特演講。他再三推辭不過,最後站起身來說:
“據我所知,鳥類中說話的隻有鸚鵡,而鸚鵡是飛不高的。”這隻有一句話的演講,至今仍傳為美談。
大萊特在這裏沒有說什麼大道理,而隻用了一個不出現本體、隻出現喻體的借喻。這一比喻不但形象、生動,而且作為飛行者來說,以鳥類的飛行作喻,是極為貼切的。最後,這一比喻寓意深刻,既表達了自己不善言、不準備作長篇演講的謙遜,又高度概括了自己獲得成功的重要經驗,就是少說漂亮話,多做實際的努力。以喻代論,言簡意賅,幽默風趣。
3.婉言諷喻
莊子的一生,大都過著清貧隱居的生活。一天,莊子去他的朋友監河侯那裏借點糧食,以解燃眉之急。監河侯說:“這好商量,我正準備進城收租金,等我收回來了,就借給你三百兩銀子。”莊子說:“我來這裏的時候,路上聽到有呼救的聲音。我四處張望,最後才發現在路旁的一條幹水溝裏,有一條快要幹渴而死的小魚,正在呼救。我問它‘小魚啊小魚,你從哪裏來?怎麼變成這個樣了呢?’小魚回答說:‘我是從東海來的,現在快要幹死了,你給我一桶水,救我一命吧!’我回答說:‘要水嗎?這好辦,你等著。我去見吳國、越國的大王,請他們設法堵住西江的水,然後,把西江的水引來,迎接你回東海,好嗎?’那條小魚很生氣地說:‘我在這幹水溝裏快要死了,隻要一桶水就能活下去,如果照你的打算,等到西江水引來的時候,那就隻能到賣幹魚的貨攤上找我了。”’
聽到這裏,監河侯羞得滿臉通紅。他馬上喊出家人,到糧倉裏裝了滿滿一袋糧食,借給莊子。
毫無疑問,莊子是運用幽默的力量使自己借糧成功的。他以一個小小的故事為喻,暗示監河侯要救人於危急,不要發些不著邊際的空論。這一方法我們稱為“婉言諷喻”。
婉言諷喻,就是以講述寓言的形式,在一種非常輕鬆的氣氛中,表達自己的弦外之音。這種方法生動形象、幽默含蓄,富於諷刺意味,令人回味無窮。
4.諧音諧義
諧音、諧義是幽默構成的一個主要方法,它們利用某些詞語的多義或諧音的特點,構成雙重意義的語意雙關或諧音雙關,明言於此而暗意於彼,含蓄而風趣地表達一種深厚的語意,令人聽來餘味無窮。
先看諧音雙關。
1961年9月,郭沫若先生率領中國人大代表團訪問緬甸。在緬甸議會的歡迎宴會上,議長風趣地致詞:“緬甸是農業國,最寶貴的是雨,雨大兆豐年。今年來雨水特別多,原來是‘沫若’來到了緬甸(沫若恰是緬語‘雷’的同音語)。”這番話頓時引起了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郭老隨即回答說:“不是雷——沫若帶來了雨,而是雨帶來了雷沫若。”話音剛落,全場又爆發出一陣暴風雨般的掌聲。賓客們都為兩位領導人的妙語所折服。
這一段風趣幽默的對答,在巧妙地利用了“雨”和“雷”的密切聯係的同時,又借用了緬語“雷”與“沫若”的同音關係。議長借“沫若”的到來,帶來了作為農業國的緬甸最寶貴的豐年之兆——雨,幽默地表達了對客人到來的熱情歡迎。而郭老立即機敏地接過話題,輕巧地把原話中“雨”和“雷”的位置關係調了過來,同樣風趣幽默地表達了作為賓客對主人的誠摯邀請和熱情款待的衷心謝意。
從前,有個縣官騎馬出外遊玩,走到了一個岔道口,正巧碰見一個老農。縣官在馬上大叫:“喂,老頭,到王莊怎麼走?”那老頭頭也不回,隻顧趕路。縣官大聲吼道:“喂!”老農停下來說:“我沒有時間回答你,我要去李莊看件稀奇事!”“什麼稀奇事!”縣官問。“李莊有匹馬下了頭牛。”老農一字一板地說。“真的?馬怎麼會下牛呢?”縣官想不通。老農認真地答道:“世上的稀奇事多著哩,我怎麼知道那畜生不下馬呢?”
這裏是借字麵的李莊之馬下了頭牛卻不“下馬”的稀奇事,影射諷刺身為縣官大爺連問路時該“下馬”都不懂的咄咄怪事;借字麵的“畜生”,斥責縣官。老農就這樣運用諧意雙關的手法指桑罵槐,令人開懷而笑。
5.信手拈連
當代作家王蒙近年來寫的小說與他五十年代寫的《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在風格上有很大不同。有位讀者直截了當地問他:“你能否繼續保持你當年寫的《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的風格呢?”王蒙說:
“我早就離開了組織部,也再不是年輕人了。”
王蒙的話,信手接過讀者在詢問中提及的書名《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運用拈連的手法,語帶雙關地表述了自己生活道路、創作思想的變化,幽默含蓄,令人思緒萬紛。其一層意思是借“早就離開了組織部”表明了自己蒙冤受屈、顛沛流離的境遇,借“再也不是年輕人”
表明歲月不饒人,自己再不可能如當年那樣天真幼稚了。這層意思飽含了對曆盡滄桑的無限感慨。另一層意思是表明隨著時代風雲變幻,自己對生活、曆史的理解更深刻了,創作思想和風格更成熟了,再寫《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那樣思想語言風格的作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