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妮佛·露茜在學校時是一個有名的才女,她不但無所不通,論口才與文采也是無人可與之媲美的。大學畢業後,在學校的極力推薦下她去了一家小有名氣的公司。
公司裏,每周都要召開一次例會,討論公司計劃。每次開會很多人都爭先恐後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隻有她總是悄無聲息地坐在那裏一言不發。她原本有很多好的想法和創意,但是她有些顧慮,一是怕自己剛剛到這裏便“妄開言論”,被人認為是張揚,是鋒芒畢露;二是怕自己的思路不合領導的口味,被人看作是幼稚。就這樣,在沉默中她度過了一次又一次激烈的爭辯會。有一天,她突然發現,這裏的人們都在力陳自己的觀點,似乎已經把她遺忘在那裏了。於是她開始考慮要扭轉這種局麵。但這一切為時已晚,沒有人再願意聽她的聲音了,在所有人的心中,她已經根深蒂固地成了一個沒有實力的花瓶人物。最後,她為自己的保守思想付出了代價,她失去了這份工作。
大膽地放開思路,挑戰規則,突破自我的思想局限,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大有作為的人,並且努力向這個方向進取,你就能夠取得成功,完成高點定位,做成你想做的事。
過去不等於未來
成功屬於願意成功的人。你不願成功,誰拿你也沒辦法;你自己不行動,上帝也幫不了你;你自己不把自己定位成一個成功的人,你又怎麼可能達成目標呢?它並不是一個蛋糕,並非數量有限,不會別人切了你就沒有了。成功的蛋糕是切不完的,關鍵是你是否去切。你能否成功,與別人的成敗毫無關係。隻要自己想成功,與別人的成敗毫不相關。隻有你自己下定決心成功,方會有成功的可能。
承宮出生在一個貧寒之家。父母一年辛勞忙碌,全家人隻能勉強糊口,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終日掙紮在溫飽線上。
承宮七歲那年,該讀書了,但他隻能眼巴巴望著左鄰右舍的孩子歡天喜地進學堂——飯都吃不飽,父母哪來錢供他上學呢?不僅上不起學,小小年紀還要分擔家計重擔,去替人放豬。為這事,他不知偷偷哭過多少回。
不久同村的學者徐子盛先生開辦了一所鄉村學堂。承宮每天放豬都要從那裏經過。起初他每次路過學堂,隻敢望幾眼學堂大門,豎起耳朵偷聽一會兒裏麵的讀書聲,然後就趕緊離開。漸漸的,承宮在學堂附近停留的時間越來越長,最後竟不由自主地來到學堂門口,偷聽先生講課、聽學童讀書。常常聽得入了神,把豬都忘了。
終於有一天,承宮在學堂門口聽講,沒有照看好豬,讓豬跑散了幾隻。東家尋來,不由分說,一頓毒打,打得小承宮鼻青臉腫,哭叫不止。
正在授課的徐子盛先生聞聲跑了出來,當他得知事情原由後,便對東家說:“怎麼能這樣對待一個愛讀書的孩子!從今以後,他不再為你放豬了,你請另雇他人吧!”說完,將小承宮領進了學堂。
從此,承宮就被收留在徐先生門下。他一邊幫老師做雜活,一邊隨課聽講,並抓緊一切空餘時間讀書,他的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數年後,承宮讀遍了先生的所有藏書,並寫得一手好文章,遠近聞名,並最終作為一名在學術上有很深造詣的學者而名垂青史。
也許有人會說,承宮那是小時候就知道讀書的好處,所以偷偷學習並因此改變命運,而如果已經成年,“過去不等於未來”還管用嗎?一切都還來得及。隻要起步,永遠都不算晚!
三國時有這樣一個故事:
呂蒙為東吳將領,英勇善戰。雖然深得孫權、周瑜器重,但由於十五六歲即從軍打仗,沒讀過什麼書,也沒什麼學問。為此,魯肅很看不起他,認為呂蒙不過草莽之輩,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不足與謀事。呂蒙自認低人一等,也不愛讀書,不思進取。
有一次,孫權派呂蒙去鎮守一個重地,臨行前囑咐他說:“你現在很年輕,隻有多讀些史書、兵書,懂得知識多了,才能不斷進步。”
呂蒙一聽,忙說:“我帶兵打仗忙得很,哪有時間學習呀!”
孫權聽了批評他說:“你這樣就不對了。我主管國家大事,比你忙得多,可仍然抽出時間讀書,收獲很大。光武帝帶兵打仗,在緊張艱苦的環境中,依然手不釋卷,你為什麼就不能刻苦讀書呢?”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十分慚愧,從此後便開始發奮讀書補課。他利用軍旅閑暇,遍讀詩、書、史及兵法戰策。
後來魯肅當上吳國的大都督去拜訪呂蒙,與其探討布防大略,呂蒙侃侃而談,讓魯肅聽後又驚又喜,起身走到呂蒙身旁,撫拍其背,讚歎道:“真沒想到,你的才智進步如此之快……我以前隻知道你一介武夫,現在看來,你的學識也十分廣博啊,遠非從前‘吳下阿蒙’了!”這就是“士別三日,即當刮目相待”的來曆。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這句成語證明了人們對“過去不等於未來”的普遍認同。然而問題的關鍵在於,是否能把這一觀念真正用在自己身上。一個推銷員如果怕被拒絕,他永遠無法接觸新的客戶,一個體操運動員怕失敗,他將永遠上不去雙杠。所以,一個真正的高手應該時刻放下內心的思想包袱。
讓人生大放光彩
挑戰自我首先是以不滿現狀、有自己更遠大的價值目標為前提動力的。具體來說,就是對自己高點定位,將之作為終點目標,持之以恒地努力向它奔去。我們必須擁有運動競技中的冠軍及各行各業的獲勝者所共有的特質,即對自我的內在價值具有基本的信念和對自己潛能的不斷挖掘。顯然,這是一種從改變內心環境入手的做人方法的改換。
顯然,天賦、外貌及其他特質,並非人人生而平等,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每個正常人都生而具有成為冠軍的品質,那就是我們自己的“內在價值”,借助後天努力你就可以提升自己。
安東尼·羅賓告訴我們,要學會用一個詞——“內在的贏家”,即要能夠認知自己的內在價值,而又能夠以它為基礎,去實現目標。世界上,能夠在頸上掛金牌的秘訣在於你必須先是個內在的贏家。
當你改換人生環境繼續邁向高峰時,必須記住:人生的每一級階梯雖然都可供你踩足夠的時間,可它不是供你休息之用。我們在途中難免會疲倦與灰心,但要像世界重量級冠軍詹姆士·柯比常說的:“你要再戰一回合才能得勝。碰上困難時,你一定要再戰一回合。”每一個人都有無限的潛能,但除非你知道它在哪裏,並堅持用它,否則毫無價值。世界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帕柏羅卡沙成名之後,仍然每天練習6小時。有人問他為什麼還要這麼努力。他的回答是:“我認為我正在進步之中。”這種正確的做人方法對我們很有指導作用。
“我從樓梯的最低一級盡力朝上看,看看自己能夠看到多高。”這是美國五大湖區上的運輸大王考爾比在最初進入社會做事時所說的一句話,也顯示出他一直對自己高點定位的恒心。
當初考爾比一無所有,而他希望的卻是那樣高遠,他是根據什麼來實現自己的希望的呢?他非常窮困,最初是從紐約一步一步走到克利夫蘭,後來在當地鐵路公司總經理手下謀了一個書記的職位。
但是他工作了一些時候,便覺得這份工作的空間過於狹小,已不能滿足其遠大誌向了,他覺得這個工作除了忠實地、機械地幹活之外,沒有什麼前途。他告訴自己必須換一種環境。
他辭了這個工作,另在赫約翰大使的手下謀得一個工作,赫約翰就是後來國務卿兼美國駐英國大使。考爾比已經預見到,如果與前者在一起,不會有什麼發展,與後者在一起,則會有很大的前途。
一個人要有眼光才有進步,但是眼光必須時時改進。考爾比說:“我最初走到克利夫蘭來,原是想做一個普通水手的——這是一種兒童追求冒險和浪漫的思想。但結果我沒有當水手,而每日與美國最完美的一個人物(赫約翰大使)相接觸,這也是我的好運氣。他成為我各方麵的理想人物了。”
考爾比能夠認識到假如他同一個小人物相處,絕不能有很大的發展。他選定了一個大人物,然後以這個人為自己心目中的偶像。他選定了赫約翰,便為自己樹立了一個理想。因為他曉得將來想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如果你並不覺得生活不滿意,不想改變你的現狀,就不會有一個前途光明的理想。但是,如果你有了理想便滿足了,把理想作為實際生活失望中的一種安慰,那就錯了。理想的用處,就是把未來的藍圖變成眼前的現實。
改換了生活環境,一個嶄新的天地等著你大顯身手,你的人生從此將充滿希望。當然這個實現的過程還是需要你自己去努力的,因為放棄安穩的生活,主動去迎接挑戰,並不是僅靠勇氣就行的。隻有通過改變“內心環境”,從心態上改變,才能在所選擇的環境裏讓自己的人生大放異彩。
成功首先是自我滿意
高點定位就是要追求人生的成功,但成功是什麼?對此,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它就如同世界上的每一片樹葉不同一樣,每個人對它的理解和定義也各不相同。既然每個人的自身情況是不一樣的,那麼你自己的成功就根本不需要別人去定義。
成功,可以說是一種境界,而達到這一種境界則需付出艱辛的努力。當我們隻看到成功者頭上的光環時,我們往往會不知不覺地忽視了成功背後的真正意義。
原英國首相丘吉爾覺得成功就是勝利。在一次采訪中,他說:“你問我,成功對於我來說是什麼?我可以用兩個字來回答:勝利!不計一切代價的勝利,不顧一切恐懼的勝利,不論路有多長、多麼艱難的勝利。”
丘吉爾出生於愛爾蘭,七歲入學讀書,直到中學畢業,他的學習成績一直不好,老師認為他低能、遲鈍,不會有太大的出息。但丘吉爾卻對自己充滿信心,他刻苦學習英文,又到印度從軍,並利用那段時間學習各種知識。
經過磨練,丘吉爾成為一個成功者,他掌握了四萬多的英語單詞,成為掌握英語單詞最多的人。後來他被任命為英國首相,率領英國人民參加了偉大的反法西斯戰爭。
隨著丘吉爾當上首相、法西斯國家的失敗,丘吉爾勝利了。他用事實驗證了他自己的成功,因為他的成功定義就是:勝利就是成功。
而那些赤腳過火炭或者上“刀山”的雜技藝人們卻認為成功就是一種挑戰,要敢於挑戰自己。這些雜技藝人們用常人所不敢去做的事,定義為自己的成功,讓人們覺得他們很神秘、很神奇。不但可以為自己帶來滿足,也能給別人帶來快樂。
人們常常為“怎樣才算成功”爭得麵紅耳赤,原因是各自的標準互不“兼容”而已。一般情況下,人們常常按照自己的標準或自己的目標來衡量別人的成功。比如我認為成功的,你可能覺得沒什麼了不起;你認為成功的,他卻不以為然。一個組織與另一個組織之間的標準也會不一樣,有時甚至完全相反。但隻要我們抽絲剝繭,彙總整理,就會發現成功的定義其實非常簡單而明確:成功就是達成預期目標。
在當前的經濟大潮中,成功往往被定義為個人擁有多少財富。其實,財富的多少也許是成功的一種標誌,但絕不是成功真正的內涵。很多時候,成功更是一種過程、一種事業。我們努力地追求成功,往往最終不是為了獲得多少的個人財富,或者開怎樣豪華的跑車和住如何寬敞的別墅。實際上,當我們一旦將追求成功變成追求一種事業和一種人生理想的時候,那麼成功的感受往往是最重要的。
說句非常樸素的話,成功就是“自己滿意、別人認同。”人生的不同階段,對於成功的理解、定義、追求是不斷變化的。大家要追求成功但不要太計較成功,學會以理解、平和的心態對待成功。這是我們在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踏上成功路之前,首先應該明確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