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享受語文的魅力(1 / 1)

享受語文的魅力

觀點參考

作者:王正

20多年來,我上過數學課、音樂課,當然上得最多的是語文課;20多年來,我上過研究課、觀摩課、參賽課,當然上得最多的還是隨堂課,是一節一節的課造就了我作為教師的人生。做教師的日子久了,對課堂就生出一種莫名的感情,於是,有時也就會想——

課堂是什麼?是我和孩子們共學習、共成長的時空。

課堂有什麼?有探究,有發現,有合作,有啟迪,有頓悟,有情感互動,有智慧共生。

孩子們需要課堂,我離不開課堂,於是,課堂便成了我們共同擁有的閃亮的生命。

老師們說,課堂上的我是最生動、最有魅力的。是的,隻要一走進課堂,我就會被美麗的語文、聰穎的孩子們激活。我期待著,孩子們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蘇教版第十二冊的《碧螺春》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描繪了久負盛名的碧螺春名字的由來以及采摘、製作和品嚐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愛和對勤勞、聰明的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教學中,我“以讀為主”,引領學生走進其中,去品味、領悟和沉醉。

1.導讀激趣。

“趣”是樂學的先導,可以創造自主參與、和諧寬鬆的良好課堂教學氣氛。教學時,我根據這篇課文的特點,用了這麼一段導語:“同學們,我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國太湖之濱盛產一種以‘蜷曲成螺,碧綠清香’而馳名的茶,它名叫‘碧螺春’。”板書課題後放手讓學生自由、充分地閱讀課文,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最後實施檢測,保證初讀的效果。此時的讀,是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流利,盡量讀出感情來,並引導他們說出自己的見解,同時啟發學生質疑問難,從而把閱讀引向深入。

在此過程中,“讀”是核心,“講”是靈魂。“讀”是學生的讀,讀中理解課文;“講”是學生的講,彼此相互交流、相互啟發。

2.熟讀精思。

這是閱讀教學中最為重要的環節,是“咬文嚼字,精雕細琢”的階段。我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文章的重點詞句和段落,把讀、思、議有機地結合起來,努力發掘文章的蘊涵,使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實踐,對課文有所感悟、有所收益。如我在教學“采茶”這一段時,問:“采摘茶葉也有一番技巧,第三、四自然段就寫了,采茶姑娘清晨在茶園裏采摘嫩芽的情景,請同學們仔細讀一讀,邊讀邊在腦海中想象這幅畫麵,然後說一說你覺得哪些地方寫得很美,給你的印象最深刻?為什麼?”這是一個思維強度頗大的問題,它有利於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僅能充分展示學生自讀自悟課文的過程,甚至還能引發學生思維的撞擊,出現不可多得的爭辯場麵。

3.賞讀內化。

這一環節主要是運用豐富的朗讀形式來激發學生誦讀的情趣,將學生帶入課文語境,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尤其在最後一個環節中,我設計了如下練習:請你們也學著那個外國詩人,寫一句詩,來讚美這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頓時,課堂靜下來了,我知道,這段空白是學生思維最活躍的時段。果然,有十幾雙手陸續舉起來了。你看:

翠綠欲滴,清新爽人。如青螺入水,惟有碧螺春。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碧螺綠湖山。能不憶江南?

狀如青螺形蜷曲,味道清甜香宜人。要問此茶在何處?碧螺峰上可采之。

似旗似槍五彩豐,茸毛輕舒飄來香。清新爽人宜招待,此茶惟有碧螺春。

湖山何所有?上有碧螺春。入水清粼粼,入口甜津津。

清香濃鬱嚇煞人,產於太湖碧螺峰。要問香茶是何名?惟我沁心碧螺春。

品味碧螺春,就是品味江南好春光。

……

在這堂課中,學生始終以一種主人翁的姿態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探索,他們用心去思考語言文字的內涵,去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體驗語言文字所蘊涵的情感,取得了“享受語言,享受文字”的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句容市春城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