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 鐮刀菌屬檢驗
一、概況
鐮刀菌常見產毒菌有禾穀鐮刀菌(F.graminearum)、串珠鐮刀菌(F.moniliforme)、三線鐮刀菌(F.tricinctum)、梨孢鐮刀菌(F.poae)、尖孢鐮刀菌(F.oxysporum)、雪腐鐮刀菌(F.nivale)、擬枝孢鐮刀菌(F.sporotricoides)、木賊鐮刀菌(F.equiseti)等。鐮刀菌的主要毒性代謝產物為單端孢黴烯族化合物,玉米赤黴烯酮,伏馬菌素,丁烯酸內酯等。
在馬鈴薯-葡萄糖瓊脂或察氏培養基上氣生菌絲發達,高0.5~1.0cm,或較低為0.3~0.5cm,或更低為0.1~0.2cm;稀疏的氣生菌絲,甚至完全無氣生菌絲而由基質菌絲直接生出粘孢層,內含大量的分生孢子。鐮刀菌屬的菌可產生大、小兩種分生孢子。大分生孢子形態多樣,如鐮刀形、線形、紡錘、披針形、柱形、臘腸形、蠕蟲形、彎曲、直或近於直型等;頂端細胞呈多種形態,如短啄形、鏈形、鉤形、線形等;大分生孢子產生在菌絲的短小爪狀突起上或產生在分生孢子座上,或產生在粘孢層中。大多數鐮刀菌的小分生孢子通常假頭狀著生,較少為鏈狀著生,或假頭狀和鏈狀著生兼有;小分生孢子生於分支或不分支的分生孢子梗上,形狀多樣,卵形、橢圓形、梨形、紡錘形、披針形、臘腸形、柱形、錐形、圓形等;1~3隔,通常小分生孢子的量較大分生孢子為多。氣生菌絲、子座、粘孢團、菌核可呈各種顏色,基質亦可被染成各種顏色。有的種會產生厚垣孢子,頂生、單生、或多個成串、或成結節狀,無色或具有各種顏色,光滑。
食用被鐮刀菌侵染而發生赤黴病的麥類引起的食物中毒稱為赤黴病麥中毒,是我國最重要的真菌性食物中毒之一,早在20世紀30年代我國已有記載。我國許多省都發生過赤黴病麥中毒,長江以南各省,每隔3~5年就有一次較大的流行。赤黴病麥中毒的病原菌主要是禾穀鐮刀菌(有性階段稱為玉米赤黴菌),它可產生單端孢黴烯族化合物類真菌毒素,目前已知引起赤黴病麥中毒的主要毒素是單端孢黴烯族化合物中的DON、NIV、T-2毒素等。人類單端孢黴烯族化合物中毒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消化係統和神經係統症狀。人食用病麥後,一般在30min到1h出現惡心、嘔吐、頭暈、頭痛、腹痛、腹瀉、手足發麻、顏麵潮紅和醉酒樣症狀,持續2h後恢複正常。症狀特別嚴重者,還有呼吸、脈搏、體溫及血壓等輕微波動,但未見死亡報告。
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引起的黴變穀物中毒,其急性中毒性臨床表現與赤黴病麥中毒相同。
二、禾穀鐮刀菌
(一)形態
大分生孢子近鐮刀形,紡錘形,披針形,大多數分3~5個隔,頂端細胞較細長,腳胞有或無,單個孢子無色,聚集時呈淺紅色;大小為3隔(28~40)μm×(4~5)μm、5隔(30~55)μm×(4~5.5)μm、6~7隔(45~60)μm×(4.5~6)μm。無小型分生孢子,厚壁孢子極少或無。
(二)培養特性
在PDA培養生長快,5d菌落直徑為8~9cm,高5~7mm。菌絲呈絮狀,開始為白色,後變為白-玫瑰色,中央常有黃色氣生菌絲區,背麵深洋紅色或淡磚紅色-赭色。有些菌株產生子座、菌核,呈洋紅褐色。
(三)鑒定要點
菌落紅色或褐色;無小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頂端細胞尖,紡錘形,背腹明顯,形態大小一致。
(四)危害
該菌是赤黴病麥中毒的主要病原菌,汙染小麥等糧食,產生T-2毒素、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和玉米赤黴烯酮毒素。前兩者毒素為消化道和造血組織毒性,可致嘔吐、白細胞缺乏症和造血障礙;後者為生殖係統毒性,可致動物陰道炎和雌性激素綜合征。
三、串珠鐮刀菌及其膠孢變種
(一)形態
小型分生孢子橢圓形、紡錘形、卵形、臘腸形,透明,單細胞或有一隔,直或稍彎曲,(3~7)μm×(2~4.8)μm,成串和假頭狀著生,瓶狀小梗較細長,(20~30)μm×(2~3)μm。大型分生孢子呈紡錘形、鐮刀形、棍棒形、線形,直或彎曲、透明、壁薄。孢子兩端窄細或粗細均勻一致,或頂端細胞細長,彎、腳胞明顯。大型分生孢子產生於分生孢子梗座、粘孢團和氣生菌絲中,一般3~6隔。其大小:l隔(12~23)μm×(2.5~3.7)μm;3隔(25~36)μm×(2.5~3.5)μm;5~6隔(30~50)μm×(3.5~4.8)μm;7隔(40~60)μm×(3.2~4.8)μm。無厚壁孢子。有些菌株可產生子座及菌核(球形,80μm×100μm),呈黃、褐或紫色。
有性階段:稱為騰倉赤黴。產生子囊殼;深藍色,球形、卵形,外壁具疣狀突起或粗糙,(250~330)μm×(220~280)μm。子囊圓筒形至臘腸形,頂部平鈍,(90~102)μm×(7~9)μm,含4~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橢圓形,呈單行或不規則的雙行排列,1隔,(14~18)μm×(4.4~7)μm。
(二)培養特性
在馬鈴薯-葡萄糖瓊脂上,生長快、氣生菌絲發達,呈棉絮狀,蔓延至整個平板或斜麵,有些菌株平鋪(膠孢變種)或局部稍低陷。菌落呈白色,淺粉紅色或淺紫色。反麵呈淡黃、赭色、紫紅、藍色。隨著培養時間延長,試管壁或菌落中央可出現一定程度的繩狀或束梗狀。有些菌株在菌落中央產生粉紅色或肉桂色粘孢團,個別菌株的粘孢團呈暗藍色。菌落擴展速度5d可達4.5cm,高達0.2~O.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