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鑒定要點
根據培養和鏡檢特征,小型分生孢子較多,呈假頭狀和鏈狀(串珠狀),後者為該菌特有。無厚壁孢子,有子囊殼和子囊孢子。
(四)危害
該菌常寄生於田間禾穀類作物,汙染糧食,如小麥、玉米、高粱等並產生鐮刀菌素和玉米赤黴烯酮。
四、雪腐鐮刀菌
(一)形態
分生孢子梗呈樹枝狀分枝,小梗上著生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生於氣生菌絲,較少產生於分生孢子梗座或粘孢團中,頂端細胞逐漸變窄呈圓錐形,彎曲,無腳胞。0~3隔。0隔(5~8)μm×(2~4)μm;1隔(9~23)μm×(2.2~4.5)μm;2隔(12~22)μm×(3.2~4.6)μm;3隔(13~16)μm×(2.3~4.5)μm。無厚壁孢子及菌核。
有性階段:稱為雪腐麗赤殼。卵圓形,頂端乳頭狀,壁薄,(120~180)μm×(100~150)μm,由兩層組成,內壁由數層薄壁細胞組成,外壁由4~5層長形至球形細胞組成,具淺色素。子囊棍棒形,壁薄,(60~70)μm×(6~7)μm,含6~8個子囊孢子,呈雙行排列;子囊孢子橢圓形,紡錘形,有1~3隔,(10~17)μm×(3.5~4.5)μm。
(二)培養特性
在PDA上菌落為致密羊毛狀,白色,玫瑰-蒼白色、黃色至褐色。反麵蒼白色、桃紅色至紅色、粉紅色。培養5d菌落達1.4cm。4℃低溫發育良好,培養7~10d可檢見分生孢子。
(三)鑒定要點
菌落致密絮狀,培養4d,直徑小於2.5cm,分生孢子主要產生於氣生菌絲,無子座和粘孢團,孢子無腳胞、無厚壁孢子,生長速度較其他鐮刀菌慢。
(四)危害
在小麥、玉米等穀物上產生鐮刀菌烯酮-X、雪腐鐮刀菌烯醇等毒素,同禾穀鐮刀菌,是赤黴病麥中毒病原菌。
五、毒素
(一)單端孢黴烯族化合物(trichothecenes)
是一組生物活性和化學結構相似的化合物,即為四環倍半萜的單端孢。天然汙染穀物和飼料的單端孢黴烯族化合物有四種:T-2毒素(T-2 toxin)、二醋酸藨草鐮刀菌烯醇(diacetoxyscirpenol,DAS)、雪腐鐮刀菌烯醇(nivalenol,NIV)和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
T-2毒素和DAS的產毒菌種,經常可以從糧食和飼料中分離出來,主要是三線鐮刀菌、擬枝孢鐮刀菌、梨孢鐮刀菌和木賊鐮刀菌。DON和NIV主要由禾穀鐮刀菌、雪腐鐮刀菌和黃色鐮刀菌產生。在這些鐮刀菌中,最重要的是產生DON和NIV的禾穀鐮刀菌。
單端孢黴烯族化合物毒性作用的共同特點表現為較強的細胞毒性,主要抑製蛋白質和DNA的合成。T-2毒素是此類毒素中毒性最強的毒素之一,主要危害造血組織和免疫器官,引起出血、白細胞減少、貧血、胃腸功能受損等。DAS毒性與T-2有相似之處,如損害造血器官,白細胞持續減少,心肌退變出血。NIV和DON主要引起動物拒食、嘔吐、腹瀉等。單端孢黴烯族化合物主要汙染玉米、大麥、小麥和混合飼料,經常從這些穀物中檢出DON、NIV和T-2毒素。我國此類毒素的限量標準是:小麥、麵粉、玉米及玉米粉中DON限量標準為1000μg/kg。
(二)玉米赤黴烯酮(zearalenone)
玉米赤黴烯酮又稱F-2毒素,主要產毒菌種是禾穀鐮刀菌、黃色鐮刀菌、木賊鐮刀菌和半裸鐮刀菌。具有類雌性激素作用,主要引起豬的雌性激素症候群。玉米赤黴烯酮可直接汙染玉米、小麥、大麥、燕麥及小米等作物,從而進入人或動物體內,也可通過被汙染的肉、奶等動物性食品進入人體。有資料報道,玉米赤黴烯酮除了具有生殖係統毒性外,還表現出免疫毒性和肝毒性,對腫瘤的發生也有一定影響。1999年JECFA會議上規定玉米赤黴烯酮PMTDI為0.5μg/kg,玉米赤黴烯酮及其代謝產物的總攝入量不應超過此值。
(三)伏馬菌素(fumonisin)
伏馬菌素主要是由串珠鐮刀菌產生的一組化合物。串珠鐮刀菌是玉米植物病原菌,是全世界的玉米中最普遍存在的真菌菌種之一。因此,此類毒素主要汙染玉米及其製品。伏馬菌素是一類結構相似的雙酯類化合物,此類毒素溶於水,對熱穩定性高,不易被一般烹調所破壞。對多種動物具有毒性甚至致癌作用,目前認為伏馬菌素與馬的腦白質軟化症、豬的急性肺水腫等病因有關。有部分地區的流行病學研究資料顯示伏馬菌素與人類食管癌有關。
(四)丁烯酸內酯
丁烯酸內酯是三線鐮刀菌、雪腐鐮刀菌等產生的一種水溶性有毒產物,可引起牛爛蹄病,主要症狀是後腿變瘸,蹄和皮膚聯結處破裂,脫蹄,耳尖和尾尖幹性壞死。丁烯酸內酯是血液毒,對家兔、小鼠和牛有毒性,小鼠經口LD50為275m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