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鐵路服務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的幾點思考
工作研究
作者:範瑞娟
鐵路是國家重要的基礎設施和大眾化的交通工具,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社會飛速躍進的“內蒙古現象”的背後,起到重要推動作用的因素就是鐵路因素,本文就呼和浩特鐵路局怎樣更好地服務於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進行了探討。
“服務是鐵路的本質屬性”、“讓人民群眾滿意”是檢驗鐵路科學發展的根本標準。鐵路作為國家重要基礎設施和大眾化交通工具,在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肩負著重要使命。鐵路作為國民經濟的大動脈、國家重要的基礎設施和大眾化的交通工具,是國家綜合交通運輸的骨幹,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肩負著極其重要的責任,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服務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是鐵路的首要任務
鐵路是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行業,鐵路工作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服務社會和人民群眾的過程中,服務是鐵路的本質屬性。呼和浩特鐵路局(以下簡稱呼鐵局)管轄範圍全在內蒙古自治區境內,並且覆蓋了自治區的大部分地區,特別是經濟快速發展的中西部地區,因此擔當好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火車頭”,為地方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服務,是呼鐵局實現企業與社會的協調發展義不容辭的職責。
從大(大同)包(包頭)、包(包頭)惠(惠農)鐵路電氣化改造結束內蒙古沒有電氣化鐵路的曆史,到包(包頭)西(西安)、臨(臨河)策(策克)、集(集寧)張(張家口)鐵路和呼和浩特東站等陸續建成投入使用,再到集(集寧)包(包頭)客線投入使用……營業裏程從2002年的1627.5公裏發展到現在的4800公裏,呼鐵局加快鐵路建設步伐,進一步推動內蒙古經濟發展。深化內涵挖潛措施,不斷優化運輸組織方式,努力提升運輸服務保障能力。從首創客貨混跑線路、長大坡道、由內燃機車牽引的萬噸重載列車,到貨物重載化程度全麵提高、萬噸重載列車實現主型化,占重車比重的54.5%;提高主要幹線列車運行速度,增加行車密度,京包主幹線圖定貨物列車對數由2007年的88對增加到110對。再到以烏蘭察布興和華通鐵路物流園為代表的40個大型物流園區建成、煤炭吞吐能力突破1億噸,緩解京藏高速公路擁堵問題……貨物發送量從2002年的5783.4萬噸增長到2012年的2.1億噸,呼鐵局為內蒙古物資外運提供強大運力支持。
從依托自主創辦的內蒙古資源網研發鐵路物流服務平台、最大限度地滿足白貨鐵路運輸需求,到利用鐵路中心貨場建設內蒙古“無水港群”、暢通內蒙古出區達海物流通道,闖出了一條規範管理、公平服務、透明經營、走向市場的新路,再到出版《新中國成立以來內蒙古文獻總目》和《民國以來內蒙古文獻總目》,傳承宣傳和繁榮發展內蒙古文化做貢獻,以增強企業乃至自治區文化軟實力……呼鐵局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作用明顯。
二、客貨運改革轉型是鐵路服務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在客運方麵,把“努力讓人民群眾滿意”作為客運服務工作的根本標準,牢固樹立“以服務為宗旨、待旅客如親人”的理念,優化服務環境,改進服務態度,提高服務質量,紮實推進“服務旅客創新爭優”活動,努力滿足草原人民的出行需求。本著多開車、開高等級車的思路,積極改善客車產品結構,開行快速進京旅客列車和城際,呼和浩特至北京西的T315/316次、包頭至集寧南T6301/2次、呼和浩特至包頭T6303/6304次時速140公裏的特快旅客列車。自此呼和浩特至北京運行時間縮短到7小時以內,呼和浩特至包頭、集寧間形成了1小時30分的交通圈,大大方便了人民群眾的出行。運行徑路覆蓋全國23個省、區和直轄市,幹線客車時速由每小時100公裏提高到140公裏。2012年以來投入8255萬元改造站車服務設施,投入20億元更新12對573輛新型空調客車,空調車比重由2007年的39%提高到88%;開展電話訂票、網絡售票、實名購票、銀聯支付、“12306”旅客查詢等便民服務;發揮呼和浩特東站、額濟納站、錫林浩特站新設施、新環境的優勢,打造鐵路客運服務形象品牌;開行連通內蒙古邊遠和經濟較為落後地區的“阿拉善號”、“錫林郭勒號”,組織開行 “草原之星”旅遊列車,目前從首府呼和浩特到各盟市都有直達列車,對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在全局大力推廣優秀的客運服務經驗做法,積極推出蒙語特色服務、“綠色通道”、“親情式”便捷溫馨服務等特色服務,客運服務質量有了新的提升,為全區乃至全國人民提供一個了解內蒙古的新平台。讓草原人民更多、更好地感受鐵路發展帶來的好處。近年來,在自治區窗口行業規範化服務群眾滿意率問卷調查中,呼鐵局服務工作總體滿意率排名在全區20個服務係統中逐年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