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唐朝的建立(2 / 2)

有一次,李密騎著黃牛去拜訪包愷。他在牛背上鋪了一塊草墊,還在牛角上掛了一套《漢書》,然後一邊走,一邊讀。越國公楊素看見後,拉緊馬韁繩悄悄地跟在後麵,仔細觀察了他許久後,上前問道:“你是哪裏的讀書人,怎麼這麼好學啊?”李密一見來人是越國公,連忙從牛身上下來,跪在地上,同時報上了自己的姓名。越國公很好奇他在看什麼書,便問道:“你看的是什麼書?”李密回答說:“我在看《項羽傳》。”越國公聽後對這個年輕人感到很好奇,於是就找了個地方和李密高興地交談起來。越國公被李密的才情所折服,甚至在回家之後,還跟兒子們說:“我看李密的才情和氣度,是你們都趕不上的。”

大業九年(公元613年),隋煬帝征伐高麗國,任命楊玄感做軍需用品押運的監督。李密向楊玄感屢獻計謀皆未被采用,於是就離他而去。

隋煬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李密和翟讓帶兵一同從洛城向北部進發。一路過關斬將,開倉濟民,並向各郡縣曆數當朝統治者的十大罪狀,使民心順應自己。

其後,李密的軍隊與宇文化及的軍隊在童山相遇,戰況慘烈,李密中箭,險些性命不保。幸好有秦叔寶等多名悍將奮力反擊,李密的軍隊最終才得以擊退宇文化及。宇文化及帶來的十多萬大軍被擊滅了一大半,然而,李密自己也元氣大傷。

當李密戰勝宇文化及的消息傳到洛陽的時候,內史令元文都主張招撫李密及其部下,而鄭國公王世充則堅決反對。他認為李密與己方激戰多年,雙方之間的積怨已深,況且李密也不是甘願屈居於人下之輩,應該盡快除掉他,以絕後患。元文都因此與王世充僵持不下。

元文都知道王世充的野心,所以他想除掉王世充來保全自己。他與親信商議後定下了計策,準備誅殺王世充。誰知計謀最終敗露了,王世充反而搶在元文都動手前先將他殺掉了。楊侗雖然對王世充擅自殺害大臣這一行為感到很不滿,但是王世充掌握著軍權,他隻能忍氣吞聲。自從殺死元文都後,王世充在朝野再無敵手,很快,他就獨攬了朝政。王世充把持朝政的事情傳到了李密的耳中,李密便知不妙。王世充與自己交惡,為求自保,李密思前想後決定揮兵再攻洛陽。

王世充與李密是老敵手,兩人知己知彼,戰況僵持不下。李密之眾雖然勇猛,但是與宇文化及一戰已經大傷了他們的元氣,在攻打洛陽時又屢中王世充的奸計,最終無奈敗逃。

李密敗走之後,打算攻打黎陽,有人對他說:“你殺瞿讓的時候,差點兒讓他送了命,現在再跑到他那裏去,能靠得住嗎?”當時,王伯當放棄了金庸城,退守合陽縣,於是李密便帶領自己的輕騎兵去找王伯當,見到王伯當之後,李密深情地對他說:“我軍失敗了,長久以來都是因為有了你們的扶持我才有了現在的成就,而如今我感到十分愧對大家,我要以死來向各位謝罪。”王伯當抱住李密,痛哭流涕。李密又說:“現如今,各路部隊都相互背棄,我們應該一起去投靠唐公李淵。”在場的部下和百姓無不深受感動,最後一齊去關中的人數超過了兩萬。

唐高祖聽說之後,特意派使者前去迎接李密的軍隊。李密知道後,甚是高興,並對同伴感慨道:“我的手下曾經有百萬的人馬,現在竟然到了這般田地,這就是天命啊!”

李密進城後,被封為光祿勳,上柱國,刑國公,實則都是閑職,手中並無實權。城中官員大多對李密不屑,覺得他與喪家之犬沒什麼區別。更有官員公開向李密索賄,讓李密大為惱火。

李密的軍隊在攻打洛陽時,一些部眾被衝散,但還有部分人負隅頑抗,不願歸順王世充。李淵與李密商議,想讓他前去,將其收為己用,李密一口就答應了。

李密走後沒多久便有謀臣向李淵進言,說李密這個人為人狡猾多變,不肯久屈人下,此去定然不返。李淵深覺有理,便派人傳李密回來。

當傳令使追到李密的時候,李密剛走至桃林縣,聽聞李淵招自己回去,便知李淵不信任自己,若回去的話隻怕凶多吉少,於是幹脆一不做二不休,殺了傳令使,帶著親信突襲桃林縣。

當時,王伯當任左武衛將軍,他對李密說:“義士一向以立天下為自己的誌向,並因此而堅貞不屈。我承蒙您的恩惠,現在自當用生命回報,您就算一意孤行,我也不會離棄你的。”於是,他挑選了十幾名勇士,冒充縣令的家眷,和李密裏應外合攻下了桃林縣。

此時,衛將軍史萬寶留守熊州,聽說李密反唐之後,派部將盛彥師在陸渾縣以南截殺李密,最終,李密中伏兵敗,並被梟首示眾。

李密這個人雖然文韜武略,樣樣精通,但是他因自恃有才而總不甘屈居人下。《舊唐書》用一個“狂”字概括李密可謂精辟。我們不能主觀地評價曆史人物,但如果能加以客觀評價,我們定會受益匪淺。曆史上,做事張狂者,往往不得人緣。可見做人行事不要太出格,更要有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