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要立足於社會,就得有一雙洞察人情世故的火眼金睛。人情世故當中,最關鍵的因素是人,人們的性格、品質,說話做事方式等千差萬別,且常常以一種互相矛盾的麵目出現,隻有充分地了解這些並掌握其中的奧秘,才能交對朋友做對事,同時也會讓複雜的人情世故變得明朗、簡單起來。
1.做人不可一味傲慢大千世界,眾生百態。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人:他們驕傲而自負,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對人常常表現出冷漠而盛氣淩人的表情,行為上喜歡獨來獨往,不愛理睬別人。這樣的人看起來似乎很“瀟灑”。其實,他們根本不懂人情世故或完全輕視、忽略人情世故,他們常常遭到別人的反感和疏遠,其結果往往是處處碰壁而寸步難行。
人們常常注意到的所謂清高、孤傲與怠慢,其實是一種自私心理,通常這三者是結合在一起的。它們相互作用的結果往往使你孤陋寡聞,而其中危害人最深的則是傲慢。
傲慢是粗俗。它嘩眾取寵、盛氣淩人,往往擺出“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的俗態。
傲慢是無知。它庸俗淺薄、狹隘偏見,表現出夜郎自大的心態,是虛榮和一知半解結合的怪物。
傲慢是愚蠢。它故作高深,附庸風雅,其實是井底之蛙的仰望,是矯揉造作的不高明的表演。
傲慢是自負。它會使人覺得難於接近,隻得敬而遠之,或避而躲之。
傲慢是流沙。常常導致事業的失敗。
中國的傳統文化素來鄙視傲慢,崇尚平等待人。一般來說,才學豐富見多識廣的人就會越謙虛;文化越低,氣量越小的人就會越傲慢。被奉為千古宗師的孔子說過這樣意思的話:不要強不知以為知,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莫忘三人行必有我師。謙遜的態度會使人感到親切,傲慢的態度會使人感到難堪。
相傳南宋時江西有一名士傲慢之極,凡人不理。一次他提出要與大詩人楊萬裏會一會。楊萬裏謙和地表示歡迎,並提出希望帶一點江西的名產配鹽幽菽來。名士見到楊萬裏後開口就說:請先生原諒,我讀書人實在不知配鹽幽菽是什麼鄉間之物,無法帶來。楊萬裏則不慌不忙從書架上拿下一本《韻略》,翻開當中一頁遞給名士,隻見書上寫著“豉,配鹽幽菽也”。
原來楊萬裏讓他帶的就是家庭日常食用的豆豉啊!此時名士麵紅耳赤,方恨自己讀書太少,後悔自己為人不該太傲慢。
要做到不傲慢需要注意做到如下兩點:一是認識自己,二是平等待人。防止傲慢首先要認識自己。一個人要正確認識自己是很不容易的。傲慢的人要麼自以為有知識而清高,要麼自以為有本事而自大,要麼自以為有錢財而不可一世,要麼自以為有權勢而壓人。殊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還有能人在前頭。人貴有自知之明。古今中外成大事業者,都是虛懷若穀,好學不倦,從不傲慢的人。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其晚年的文學造詣可說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但他從不狂妄自大,仍一遍遍修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夫人怕他累壞了身體,勸他說:“何必這樣自討苦吃?又不是小學生,難道還怕先生生氣嗎?”歐陽修回答說:“不是怕先生生氣,而是怕後生笑話!”虛心自知,才是醫治傲慢的一劑良方。
與人交往一定要做到平等待人。平等待人不僅是文明禮貌的行為,也是人品修養的天平。平等待人是針對傲慢無理而言的。它要求人們在社會交往中,不管彼此之間的社會地位和生活條件有多大的差別,都一視同仁。不要做趨炎附勢的小人。古人說“不諂上而慢下,不厭故而敬新”,就是告訴我們待人時不應用卑賤的態度去巴結逢迎有權勢、有錢財的人,而怠慢經濟條件較差、社會地位不高的人。人本無高低貴賤之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格,人格作為人的一種意識和心理深深地附著在人的身上,並時時加以維護。人格的基本要求是不受歧視、不被侮辱,即要求平等。
傲慢之人必是無禮之人,無禮之人必將遭到別人的厭棄。如果你不願遭到別人的反感、疏遠,那你就切勿傲慢和過分強調自我。如果人人都注意加強品德修養,人人都謹防傲慢,那將會使我們的人際關係更加和諧,使我們生活得更加幸福和愉快。
2.學會退讓三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都可能在某些方麵與別人不同。朋友之間相處會產生很多的矛盾,怎樣正確、理智地處理這些矛盾,《菜根譚》上有一句話,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考:“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食。此是涉世的一種手法。”
學會適度的退讓,是一種謹慎的處世方法,適當的謙讓不僅不會招致危險,反而是尋求安寧的有效方式。個人生活中,除了原則問題必須堅持,對於小事,對於個人利益,謙讓一定會帶來身心的愉快,以及和諧的人際關係。有時,這種“退”即是“進”,“讓”就是“得”。
為人處世,遇事都要有退讓一步的態度才算高明,讓一步就等於為日後的進一步打下基礎。給朋友方便,實際上是給自己日後留下方便。
交朋友,就像在跳交誼舞,有進有退,有退有進。有時,退一步路更寬。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曆:去登一座有名的山,往往會直奔主峰,一是有點“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氣魄,二是聽說峰上有日出,有佛光,有雲海,十分迷人。所以對沿途的景色不屑一顧,等到了峰頂,已是氣喘噓噓滿身大汗,結果沒見到日出,也沒見佛光,偶見雲海,又覺得不過如此,掃興而歸。假如換一個角度,不要將目標定在頂峰,而是走到哪算哪,不慌不忙,一路走去,從容賞景,會覺得到處美不勝收,說不定還會有意外的發現與驚喜。
交朋友也是同樣的道理。小張與小劉是同窗好友,他倆畢業後,同分在一個單位工作,有一個銷售主管的位子空下來,兩人隻能去一個。誰都知道,這是個肥缺,但小張還是主動讓予了小劉,自己在文教科做職員。閑下來,他寫了幾篇文章,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投到報社,居然發表。以後,他堅持寫,以致小有名氣,成為單位的“一枝筆”。
凡事不要強求,所謂欲速則不達。以退為進,這種曲線的生存方式,有時比直線的生存方式更有成效。小張的自我籌劃,就讓他找到了更廣闊的天空。
朋友之間要退讓一步,退一步會發現,活動空間是寬闊的,行為會有多種的選擇。
當你的事業一帆風順時,一定要有謙讓三分的胸襟,必要時,犧牲一些自己的利益。假如一個人總是利益獨享,一毛不拔,本身他的好運已讓朋友嫉妒,甚至不平衡,如此一來,更會引起朋友的疏遠和看不起。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用心琢磨一下便會明白,對人禮讓三分從長遠看來會讓人受惠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