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議如何培養小學中年級學生民族音樂感受能力(1 / 2)

淺議如何培養小學中年級學生民族音樂感受能力

藝術研究

作者:陳斯琴

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人文曆史孕育了多彩紛呈的民族文化,也為民族音樂的流傳與發展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民族音樂主要包含以綜合藝術為主的民歌、民間歌舞、民族器樂以及曲藝戲曲等。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弘揚民族音樂的根本宗旨在於引導學生了解、學習、熱愛祖國的民族音樂文化。”在向學生介紹優秀璀璨的民族藝術時,應遵循音樂教學的基本原則,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感受和鑒賞音樂,培養學生感受、體驗音樂的能力,獲得對民族音樂本質的理解與感悟,進而陶冶情操。

一、中年級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認識與感受能力的現狀

新課程實施以來,筆者有幸成為參與實施新課程的一線教師,在與音樂新教材的親密接觸中發現:新教材在教學內容的編排與組合上滲透了音樂新課程理念中的“學習、了解自己的民族音樂是增強學生對祖國音樂藝術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手段”。無論是在欣賞或是歌唱曲目中,民族音樂都占有一定的比例。然而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一旦出現民族器樂曲的欣賞或是民歌學唱時,學生普遍表現出厭學的情況。為此,筆者曾對所任教的三年級段兩個班級73位學生作過一份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86%的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概念模糊;43%的學生明確表示不喜歡民族音樂,理由是“不好聽”“節奏太慢”;一個班學過民族樂器的學生僅為5%。此外,在學期末的音樂素質評估考查過程中有近35%的學生選唱課外的流行歌曲。學生對流行音樂的熱衷,與對於民族音樂的知之甚少甚至不屑一顧形成強烈反差。這種現狀不得不讓人在擔憂之餘,也對如何在音樂教學中弘揚民族音樂作出深刻的反思。

二、中年級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認識與感受能力普遍較低的成因

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音樂教育是通過聆聽音樂、表現音樂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於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並產生強烈的藝術共鳴。”然而在傳統的民族音樂欣賞教學模式中存在許多弊端,往往隻注重單純的欣賞或教唱幾首民歌所取得的微乎其微的成效,忽略了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與體驗。

科學研究表明:在兒童音樂能力發展上,小學中年級是兒童音樂感知能力的最佳時期。這是由於學生的思維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仍帶有很大的具體性。隨著身心迅速發展,運動覺、聽覺的顯著增強,接觸音樂實踐的範圍也逐漸擴大,但對於學習古老傳統的民族音樂知識與聆聽民族音樂時往往表現出“堅持性差”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