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安理會有關伊拉克問題目前已明顯形成“戰”與“和”的兩大陣營。美、英積極鼓動對伊動武,並得到西班牙和保加利亞的緊密追隨;而法、德、俄、中、敘利亞五國則主張“繼續核查”。為了確保能在安理會可能進行的第二輪表決中得到九票支持、使其對伊戰爭合法化,美英煞費苦心地爭取另外六個尚未正式表態的非常任理事國,它們是安哥拉、喀麥隆、智利、墨西哥、幾內亞和巴基斯坦。
為了能隨時了解“中立六國”對伊問題的態度波動,美國不惜使用“卑鄙的手段”,對它們駐聯合國的代表進行秘密竊聽和監控。正是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賴斯最早提出這一計劃,而其他一些官員持反對立場,因為他們認為此舉一旦被曝光將對美國的形象造成嚴重的影響。然而,急於得到聯合國授權進行武力“倒薩”的布什政府最終還是決定不擇手段,通過加強對“中立六國”等國家駐聯合國代表的監視,以期“知己知彼”、掌握別國的動向並及時做出應對措施。
2003年3月20日:美軍對巴格達發動“有選擇性”的突襲,目標鎖定薩達姆政權的“極高層首腦”。布什宣布開戰的時候,背景是兩張照片,一張是他的兩個女兒,一張是他的夫人和愛犬。布什希望借此表達他重視家庭、尊重人性的一麵,從而和美國宣稱的解放伊拉克人民的目標相呼應。
美國投入的兵力不到上次海灣戰爭的1/3,一開始就開展地麵進攻,長驅直入,21天就拿下了巴格達。但是軍事上的勝利並不意味著真正意義上的勝利,國際社會對美英發動伊拉克戰爭的理由不斷提出質疑。
美國發動對伊拉克戰爭的理由就是它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美軍進入伊拉克後,未搜尋到任何違禁武器。美國官員仍確信這些武器將會出現。但如果找不到它們,布什總統發動戰爭的理由將被嚴重削弱。盡管美英部隊發現了化學戰防禦裝備,以及被用做解毒劑的阿托品儲備,但目前尚無有關發現非常規武器的大型倉庫或製造設施的公開報道。美國武器專家戴維·凱伊曾隨同上百位專家一道前往伊拉克進行搜索,他向美國國會彙報說:“薩達姆政府並沒有製造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跡象,我們也未能發現大量生化武器。”2003年6月,拉姆斯菲爾德講了一句非常像中國的繞口令的話:“沒有證據並不等於證明沒有。”
5月1日,小布什乘戰鬥機飛到從海灣返航的“林肯”號航母上宣布主要戰鬥已經結束。伊拉克戰局沒有平靜下來,美國在伊拉克問題上仍然麵臨不少問題。反美示威不斷,針對美軍的襲擊不斷。美軍在伊拉克遭襲擊死亡的人數已經超過了戰爭中死亡的人數,整個傷亡人數也已經超過了1991年海灣戰爭中的傷亡人數。軍事打擊征服人心難,改造一個社會就更難了。
在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取得勝利之後,伊拉克重建開始。依照德國、法國和俄羅斯要求,聯合國應該對伊拉克的戰後重建工作負主要責任。美國副國防部長保羅·沃爾福威茨聲稱,出於國家安全因素,法國、德國等反對美國攻打伊拉克的國家將被排除在伊拉克重建合同之外。賴斯對此也是口徑一致:“為解放伊拉克而流血獻身的美國及其盟友接過重建‘主角’的任務是理所應當的。”美國國防部將接手戰後重建以及慈善資助的監督工作。
毫無疑問,美國軍隊陷入了伊拉克的戰爭泥塘中。拉姆斯菲爾德無法控製眼前的混亂局勢。2003年10月,小布什任命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賴斯為新成立的“伊拉克穩定小組”的負責人,主導伊拉克問題時,白宮稱,賴斯負責組建“伊拉克穩定小組”是為了加快伊拉克重建步伐。
拉姆斯菲爾德抱怨白宮在組建“伊拉克穩定小組”問題上沒有和他商量。賴斯則向新聞界強調說:“國防部和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仍然是伊拉克重建的領導者。”盡管賴斯是美國總統布什最親密的顧問之一,但她卻低調處理自己在決策方麵發揮的作用。她說:“我的任務是協調政策。我既不會控製政策,也不會執行政策。”不過在這一點上賴斯也是受到了爭議的。此外,強硬的“鷹派”和溫和的“鴿派”之間也出現了摩擦,一邊是來自拉姆斯菲爾德手下的中央情報局,一邊是為美國外交政治負責的鮑威爾的國務院。
12月14日,美國宣布薩達姆被逮捕。就在薩達姆被捕後數小時,外國記者下榻的坐落於巴格達市中心的巴勒斯坦飯店附近便發生了爆炸事件。戰勝恐怖主義似乎還是件很遙遠的事:一個接一個的自殺爆炸,一樁接一樁的自殺襲擊,伊拉克陷入了越來越令人絕望的恐怖襲擊狂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