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可挑剔的人品
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說起芬蘭,第一個反應大概就是想起諾基亞手機。此外。對這個北歐小國基本上就沒有什麼印象。其實,不僅僅中國人如此,世界上大多數人都如此。
從世界地圖上看,芬蘭共和國酷似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佇立在波羅地海之濱。她的裙下是碧波蕩漾的海灣,首都赫爾辛基鑲嵌在裙邊。無論夏日海碧天藍,還是冬季流冰遍浮,這個歐洲最北端的小國總是顯得恬靜安寧、清新潔淨,因而贏得了“波羅地海的女兒”之關稱。芬蘭是全世界最早給予婦女全麵政治選舉權的國家。1906年,芬蘭婦女就獲得了投票權和議會選舉權,並從此極大影響著芬蘭的政治生活。
芬蘭是一個曆史命運悲慘的國家,18世紀前由瑞典人統治,之後又被俄羅斯控製。1917年經過慘烈的戰爭,芬蘭好不容易獲得了獨立。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又不幸和德國人站在一邊〔為換取它的糧食),成為同盟國的敵人。1945年後終於成為中立國。但或許因為它沒有北歐維京民族的傳奇血統,這個地處北歐的小國始終在世界上獄默無聞。隻有在冷戰時代,好萊塢要拍間諜電影時才會想到赫爾辛基。因為它的石板街道、東正教的尖頂教堂和鬱冷的極地天光。像極了克格勃(KGB,前蘇聯特工組織〕出沒的莫斯科。
“芬蘭是1917年由前蘇聯獨立出來的國家。在20世紀初兩國還在打仗,雖然現在兩國關係十分友好,但由於蘇聯的瓦解。芬蘭經濟受了很大的創傷。芬蘭的曆史很短,在北京,一個門墩的曆史說不定都比它年代長。”這是一個中國遊客對芬蘭的描述。
就是在這個美麗而浪漫的國家裏,1943年12月24日聖誕前夜,塔裏婭·哈洛寧誕生了,這個聖誕老人帶來的“禮物”卻過早地感受到家庭的不幸,在她兩歲時父母離異,做家庭服務工的母親再嫁。據她回憶,含辛茹苦拉扯她長大的母親留給她最深的教誨就是要真誠。因生就一頭與眾不同的紅發和口齒不清,她從小經常受到同伴們的奚落和嘲弄,這種痛苦的經曆使得她成人後悲天憫人,總是同情弱者。她的父親是一名建築工人,而母親則是一個勞工組織的購貨幹事。同當時世界上大部分地方的情形相似,當時的芬蘭工人屬於社會的底層。生存狀況不佳。“我母親總是和我討論關於工人們的各種各樣的困難,”哈洛寧回憶魚年時提到。小時候的她耳濡目染、並親身體驗許多有關於人們生活貧苦、困頓和沒有不平等的狀況。
與此同時,工人為爭取權利和平等而進行鬥爭運動,也讓哈洛寧從小就生活在一種努力改變現狀的激進氛圍中。小哈洛寧立下誌向,要獲得教育並幫助工人通過獲得係統的教育來提升自我的價值和能力,再用自身具備的價值和能力來幫助工人階級爭取權利、改善生存狀況。她的抱負得到了父親的強力支持,雖然不能為女兒提供優裕的生活環境,但是這位建築工人始終堅信教育對於女兒成長的重要性,即使這一觀念在20世紀50年代卡爾裏奧這樣的工人社區裏尚屬稀罕。
1962年,哈格寧如願進入了赫爾辛基大學攻讀法律。在學校裏,她曾經多次參加學生抗議活動,是個激進主義分子。而兒時的“幫助工人改變生存狀況”的誌向也伴隨著學識的增長逐漸豐富和立體起來,她對於涉及到人權、民主、公民權利的相關社會事務都充滿強烈的激清和濃厚的興趣。追求和爭取整個社會的公正平等是她的信念。
在1968年獲得法律碩士學位後,為了延續自己在社會公共事上的熱情和興趣,哈洛寧為選擇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全國學生聯合會裏擔任組織和外聯秘書。也因為有這個從業經曆,再加上自己的法學背景,一年後,她獲得了在芬蘭貿易協會中央組擔任法律事務顧問的機會。
1971年,她加入了芬蘭第一大黨—-社會民主黨。並開始負責黨內的一些事務和行政工作。“積極”、“熱情”、“肯幹”,這是哈洛寧黨內同事評價她工作時最常用到的形容詞。並且,她做事十分認真,主張:“如果你要做事,就要把它做好”。即使是在後來成為國家領導人後,哈洛寧對工作要求的嚴格和精確也是出了名的。哈洛寧如此的工作風格和奉獻,讓她在與當時的總理社會民主黨人蘇薩接觸的過程中得到了賞識。1974年,由於蘇薩的提名,哈格寧進入國家議會擔任秘書,步入了芬蘭政治舞台的中心地帶。她政治職業生涯也由此正式開啟。
1979年。由於擔任秘書期間的出色工作業績,社會民主黨內部提名哈洛寧代表卡爾裏奧區競選國會議員。而哈洛寧也不負眾望,贏得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次競選,確立了自己在國家議會中的席位。並且由此開始。哈洛寧連續擔任了五屆國會議員,一直到她當選總統的前一天。擔任議員期間。哈洛寧充分發揮自己的法律專長,聯合其他議員提交了許多改進和完善現有法律體係的議案。在很好完成議員本職工作的同時,她主動承擔起議會中其他的多項職責,先後擔任了國會的社會事務委員會主席、法律事務委員會副主席、總務委員會生席。同時,她還是赫爾辛基市參議院議員。在國會成功擔當多項職責的哈洛寧,給所有的社會民主黨人和會成員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她不僅是一個積極肯於的政治職業人,還是一位聰明敏捷的立法者,大家對她賞識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