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芬蘭女總統塔爾婭·哈洛寧:從單身母親到一國之君(1)(3 / 3)

哈洛寧出任外交部長以來,正是芬蘭加入歐盟的頭幾年,她原來對加入歐盟態度冷淡,現在成了歐盟的積極支持者。在她的主持下,芬蘭采取的緊靠歐盟、密切與歐盟大國關係、拉攏俄羅斯參加歐洲建設進程、不斷加強與美國及北約的關係、同時注重與中國等國發展友好關係等舉措“左右逢源,頻頻得分”。在很短的時間內,芬蘭成功地實施了回歸西方的外交政策,比瑞典等北歐國家更早地找到了自己在歐盟的位置,身為外交部長,哈洛寧功不可沒。

1999年,世紀之交的世界局勢複雜多變。而就在下半年,芬蘭擔任歐m輪值主席國,對世界事務有了更多的發言權。主政外交的哈濟寧緊緊抓住這一難得機遇,為了更好地完成輪值主席國的任務,花了很大的心思,積極在國際舞台上發揮作用。

這一年的上半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以維護人權為接口,發動科索沃戰爭,對南聯盟狂轟濫炸。芬蘭總統阿赫蒂薩甲積極支持北約的行動,並穿梭於交戰雙方進行調解。而身為外長的哈洛寧卻堅持和平主義立場,反對使用武力解決民族衝突,對北約幹涉南聯盟內部事務、對南實施軍事打擊持懷疑態度。哈洛寧的這種刻意與北約保持距離的態度,使人們感到她是一位有卞見而不盲從的政治家。

哈洛寧辦外交很有魄力,她不僅在國際事務中敢於持不同意見,而且積極參與世界熱點問題的解決。俄羅斯是芬蘭強大的鄰國,曆史上曾統治芬蘭達數個世紀。至今許多芬蘭人仍對俄羅斯心存疑懼,敬而遠之。1999年9月,俄羅斯為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出兵打擊車臣武裝分子。看到車臣平民因戰爭流離失所,哈洛寧即致函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呼籲聯合國關注車臣人權狀況,在冬季到來之前盡快將救助物資運抵難民手中。為維護車臣難民的人權,解決難民的生活困難,哈洛寧還親自前往車臣難民營探視,並與俄領導人會談,敦促俄盡快政治解決衝突。

中東問題一直是世界的熱點問題,插身該地區事務、進行外交斡旋的曆來都是美、俄、法等大國,哈洛寧雖為小國外長,並不顧忌這些,意欲有所作為。為推動敘以和談,哈洛寧出訪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等中東國家,與各國領導人舉行會談,就中東地區的最新局勢以及中東和平進程問題交換看法。

她能幹、幽默、辦事效率高,並且在各種媒體上頻頻露臉,而伴她左右的經常是歐盟委員會主席普羅迪、歐盟“外交部長”索拉納等歐洲風雲人物,這讓更多的國內民眾認識了她,並留下深刻的印象。哈洛寧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歐盟內為芬蘭爭了不少光。提高了芬蘭的國際地位。紅頭發的女外長哈洛寧因此被認為是芬蘭經驗豐富、具有國際影響的政治家之一。

60年代時,年輕氣盛的哈洛寧政治觀點十分激進,曾參加一些支持第三世界國家實行共產主義製度的組織,如芬蘭—尼加拉瓜社團。1940年蘇聯解體後,歐洲大批激進主義者紛紛轉為親西方的溫和主義者,哈洛寧的政治觀點也隨之發生了很大變化,逐漸轉變為一名溫和的社民黨人。在對外關係方麵,表示支持芬蘭現行的外交路線,堅持芬蘭軍事不結盟政策,謀求積極參與歐盟事務,支持歐洲一體化進程和歐盟擴大。在國內政策方麵,認為為了確保經濟的穩定發展和充分就業,需要進一步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素質。出於女性獨有的體驗,她十分關注保護婦女的合法權益,在率團出席1995年在北京舉行的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時,哈洛寧就曾強調各國政府在製定男女平等的法律的同時,要致力於保障“真正的平等”。她說,實現男女平等,要特別注意婦女中的“脆弱群體”,如在民族、語言和宗教信仰方麵居於少數的婦女以及上著民族、難民和殘疾人。在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她上張實行財富公平合理的分配,防止貧富兩極分化。政治觀點的轉變,使哈洛寧得以進入社民黨主流,也使其得到了更加廣泛的社會支持,為其日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99年3月舉行的議會選舉中,在外交事務上有不俗表現的哈洛寧成為最受選民歡迎的社民黨人,同時,也被黨內人士視為該黨最佳總統候選人。哈洛寧聲望的提高,使同屬社民黨且想謀求連任的芬蘭總統阿赫蒂薩裏猶豫再三,望而卻步,不得不在該黨確定的最後報名期限4月底之前放棄競選。盡管阿赫蒂薩裏在此後的科索沃危機調停中威望大增,又動了謀求連任的念頭,但要參加黨內總統競選為時已晚。於是哈洛寧在沒有強手競爭的情況順利通過初選,被社民黨提名為總統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