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把握情緒的脈動(1)(1 / 3)

25.逆反心理

人們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

定律解析:

生活中有些人,處理問題總愛抱著“你不讓我這樣做,我偏要這樣做”的態度。這種與常理背道而馳,以反常的心理狀態來處理問題的行為,來自“逆反心理”的影響。

所謂“逆反心理”,也稱“逆向心理”和“對抗心理”,是指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心理狀態。

心理學家費尼·貝克和辛德茲做過一個實驗。他在某大學的男洗手間裏掛上禁止塗鴉的牌子,其中一塊署名為“大學警察保安部部長”,並以嚴厲的口氣警告“嚴禁胡亂塗寫”;另一塊署名為“大學警察區委員”,以相對柔和的語氣聲明“請不要胡亂塗寫”。實驗者每隔兩個小時換一次警告牌,然後調查掛牌子的洗手間裏被塗寫的數量。結果發現:掛“嚴禁胡亂塗寫!大學警察保安部部長”的,洗手間被塗抹的情況更加嚴重。這個實驗說明:越是嚴加禁止,越是擺出權威姿態,越容易引起人們的逆反心理。

那麼,人為什麼會有逆反心理呢?

這是出於自我價值保護的需要。人的自我價值是一個人熱愛生活、追求生活意義的心理根基,任何人都不能接受自己無價值地活在社會上。當一個人的自我價值受到影響或損害時,他自然會進行自我價值的保護,也就是在態度或行為上抗拒外界的勸導和說教。

逆反心理就是這樣產生的。

生活啟示:

人們總是這樣:越是被社會規範所不容,就越想嚐試一下;某種行為越是被禁止,就越產生強烈的向往。因為,被禁止使人的行動自由被束縛,會促使人產生逆反心理,反而以各種手段去努力恢複被禁止的自由。

比如,曆代統治者經常把他們認為是“誨淫誨盜”的書列入“禁書”之列,如《金瓶梅》,還有西方的薩德、王爾德、勞倫斯等人的著作。可是被禁並沒有使這些書銷聲匿跡,反而讓更多的人因此知道了它們。

有的人了解人類的逆反心理,會反其道而行之,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土豆從美洲引進法國時,人們都以為它對人有害。法國農學家帕爾曼切在德國吃過土豆,就想把它推廣到法國。

1787年,他得到國王的許可,在一塊地裏栽培土豆,並用一支身穿儀仗服裝的、全副武裝的國王衛隊看守這塊地。但白天看守,晚上警衛就撤了。這使人們非常好奇,於是商量好,晚上來偷著挖土豆。回到家去一吃,發現非常好吃,於是土豆得到了推廣。

土豆的推廣正是得益於逆反心理。

精明的商家很善於利用消費者的這種心理來為自己服務。比如他們會在店裏懸掛“某商品已售完”的提示,如果消費者慕名前來,卻遭遇“已售完”的情況,反而會激發他們的購買欲。此時商家再對他們說還有部分保留商品,就很容易做成生意。

在廣告中,我們會發現這種技巧的應用很廣泛。比如“僅限前50名”的廣告語,不僅意味著某種商品隻有50件,還給人以“50名之後的人買不到”、“必須進人前50名才有優惠”等暗示。

心理智慧:

在人際交往中,如果我們不想要別人做某件事,應該盡量采用說服勸導的方法,而不要簡單地一味禁止。因為後者可能引起對方的逆反心理,將他們推到我們不希望的反麵。

比如作為父母,對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就不要一味地封鎖性知識,因為越是諱莫如深越容易引起孩子的強烈好奇,而應該進行合理的說明和教導,這樣才能讓孩子產生正確的認識。

26.超限效應

刺激過多、過強或時間過久,會引起不耐煩或逆反心理。

定律解析:

心理學上,人的機體在接受某種刺激過多的時候,會出現自然的逃避反應。這是人類出於自然本能的一種自我保護性的心理反應。

基於這種心理,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會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叫做“超限效應”。

生活啟示:

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一開始,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他很受感動,準備聽完以後捐款,並掏出自己所有的錢。

過了10分鍾,牧師沒有講完,馬克·吐溫有點不耐煩了,就決定隻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鍾,牧師還沒有講完,馬克·吐溫很不滿意,決定1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於結束長篇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沒捐錢,還從盤子裏拿走了2元錢。

這是因為牧師的講道令馬克·吐溫感到過度和不耐煩,從而引起了心理上的“超限效應”,產生了與開始時相反的心理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