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把握情緒的脈動(1)(2 / 3)

生活中許多事情都是如此。有時夫妻之間吵架就是由於超限效應引起的。一開始可能是一方對另一方不滿而抱怨,但是說一句兩句還可以,如果嘮叨起來沒完,超出了對方的心理承受力,就會使對方因無法忍受而爆發,結果引起一場不必要的爭吵。

也就是說,人的心理對任何情緒都有一個承受的極限。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也時常發生。如當孩子不用心而沒考好時,父母會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變成不耐煩,最後產生反感,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可見,家長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隻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複,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

心理智慧:

我們說話做事要注意對方的心理承受度,不要因為過度而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27.酸葡萄與甜檸檬心理

認為自己得不到的就是不好的,得到的就是好的,這是自我的心理安慰。

定律解析:

我們都知道《伊索寓言》中“酸葡萄”的故事:狐狸想吃葡萄,但葡萄長得太高無法吃到,它就說葡萄是酸的,沒什麼好吃的。

生活中人們也有這樣的心理,就是在追求某一目標失敗時,為了衝淡自己內心的不安,把目標貶低為“不值得”追求,而聊以自慰。這種現象叫做“酸葡萄心理”。

與之相對應,有的人得不到葡萄,自己隻有檸檬,就說檸檬是甜的。把凡是對於自己認定的較低的目標或不夠好的東西,都認為是好的,借此減輕心裏的失落和不滿足,叫做“甜檸檬心理”。

這兩種心理防衛方式的實質相同,都是因自己真正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產生受挫感時,為了減輕心裏的不安,而編造一些“理由”來進行自我安慰。

生活啟示:

“酸葡萄”與“甜檸檬”心理在生活中都很常見。

“酸葡萄心理”如:有的大學生參加某一競聘或招錄活動,初選就被淘汰,於是他對人說:“我本來就對這個崗位不感興趣,隻是別人叫我一起去湊湊熱鬧而已。”

有人因為自身封閉性較強,不擅與人交往而人際關係圈狹小,就說:“張三品質太差,不值得結交;李四人緣不好,交往多了會影響自己發展。”

“甜檸檬心理”如:買了一套衣服,回來覺得價錢太貴,顏色也不如意,但和別人說起時,卻強調這是今年最流行的款式,即使貴點也值得。

打碎了自己心愛的器皿,就說“碎碎平安”;被人偷了錢財就說“破財免災”;孩子天資稍差,智力平平,就說“憨人有憨福”;等等。

我們都知道,魯迅筆下有個阿Q,他以精神勝利法聞名,這種精神還被稱為“阿Q精神”。比如他窮得一無所有,偏要向人說:

“我們先前比你闊得多了!你算什麼東西!”挨了假洋鬼子的揍,就說“兒子打老子,不必計較”,很快就心平氣和了。

這種自欺欺人的心理,本質上就是酸葡萄和甜檸檬心理。這種心理在過去一直是人們的笑談,遭到了否定,可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適度的精神勝利法或者說自我安慰法,其實對於調節心理平衡,獲得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具有酸葡萄心理和甜檸檬心理,說明一個人的心理具有對抗受挫感的彈性,它們可以幫助這個人在遇到挫折時,從憂傷中解脫出來,靈活地鬆動既定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標,暫時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而防止行為上出現偏差。

心理智慧:

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如參加比賽名落孫山。

珍貴的物品被盜或丟失,和朋友產生誤會,失戀,親人去世,等等。

有的事情是我們無法改變也無法挽回的。麵對這樣的事情,我們與其悲傷、哀歎,不如學會自我安慰,靠酸葡萄與甜檸檬心理來重建心理平衡。

28.代償心理

如果一種願望無法得到滿足,有時可以用其他願望的滿足來代替和補償。

定律解析:

當人遇到難以逾越的障礙時,有時會放棄最初的目標,而通過實現類似目標,來謀求需要的滿足。這種行為叫做“代償行為”。

比如本來想去打網球,可是下雨了,不能打了,就可以選擇室內可以玩的乒乓球;本來想進A公司卻沒能進去,可以轉而爭取進入條件相當的B公司;和A的戀愛沒有成功,可以把和A有相似特征的B當成新的追求目標;等等。在以上例子中,我們說B對於A具有代償價值。一般來說,如果B與A相比,非常容易達到,或是價值不如A,就不容易對A形成代償。隻有當B與A很相似,得到B的困難度與得到A的困難度相似甚至更大,B才具有較大的代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