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代償往往是對現實中不足的彌補,可以起到轉移痛苦、使心理平衡的作用。
生活啟示:
老楊在一個研究所工作,為人正直,工作勤奮,成了所裏的一根台柱子。可是很多年過去了,他一直也沒有如願評上工程師職稱。
他為此感到很不服氣,可是又沒有辦法。於是變得鬱鬱寡歡,有時還因為一點小事和人發脾氣。
同事老李是與老楊一起分到研究所的,情況差不多,也是幾次沒評上工程師。老李一開始也很苦惱,可是時間一長發現解決不了問題,還搞得家裏家外很緊張,就改變了心態。他立誌開始發奮,幾年來,不僅自費學了英語,還學習商業管理知識。後來他出去搞了一個民辦科技實體,幹得紅紅火火。
老楊與老李遇到了同樣的事,卻一個苦惱一個快樂,一個積極一個消極。這是因為老楊孤注一擲,“一棵樹上吊死”,不尋找其他出路。這樣唯一的精神寄托一旦失去,就會變得萎靡不振。而老李則不然。他采取狡兔三窟的策略,自己積極尋找別的出路。這條不通就走另一條,將注意力和精神追求進行轉移,反而因禍得福。這就是心理代償的作用。
可見,心理代償不僅可以使我們從失意和沮喪中自拔出來,還能促使我們去追求新的目標,甚至可能獲得更有價值的東西。
在代償行為中,還有一種特殊的情況,就是把自己的欲求轉移到能獲得社會高度評價的對象中去。這在心理學上叫做“升華”。
生活中升華的例子也不少。比如有些人為了發泄攻擊欲,去練習拳擊,結果成了拳擊運動員;有些人把對別人的嫉妒,轉變成為自己奮鬥的動力,最後獲得事業的成功。
心理智慧:
如果我們在某件事上遇到了挫折或失望,不必為此氣餒,因為“失之東隅”,還可能“收之桑榆”。我們可以把失落的希望轉移到另外一個相似的事物上,去追求它的成功,來彌補原來的失意,不僅能獲得心理平衡,還可能開創出新的局麵。
29.情緒周期定律
人在一天中乃至更長的時間內,情緒是有周期的。
定律解析:
就像一年有四季變化,人的情緒也有周期。“情緒周期”,是指一個人的情緒高潮和低潮的交替過程所經曆的時間。它反映了人體內部的周期性張弛規律,也叫“情緒生物節律”。
人如果處於情緒周期的高潮,就會表現出強烈的生命活力,對人和藹可親,感情豐富,做事認真,容易接受別人的規勸。相反,人如果處於情緒周期的低潮,則容易急躁和發脾氣,產生反抗情緒,喜怒無常,也容易感到孤獨寂寞。
那麼,怎樣才能知道自己的“情緒周期”呢?科學研究表明,人的情緒周期與生俱來,從出生的那天開始,一般28天為一個周期,周而複始。每個周期的前一半時間為“高潮期”,後一半時間為“低潮期”。在高潮和低潮之間,即由高潮向低潮或由低潮向高潮過渡的時間,叫做“臨界期”,一般是2天至3天。臨界期的特點是情緒不穩,機體各方麵的協調性能差,容易發生事故。
生活啟示:
朱女士來到心理門診,向醫生訴說:“我老公什麼都好,就是有時莫名其妙地朝我和兒子發火。奇怪的是,每到月底基本上都是這樣,不知是怎麼回事?”醫生告訴朱女士:這是男人們情緒周期中低潮的一種表現。
公司職員小黃發現,自己的情緒好像有個“發病期”。每隔一段時間,他就莫名其妙地情緒低落,整天悶悶不樂,不願理睬人,也沒心思做事。這不僅影響他的工作,還影響他的心情和與同事的關係。他很著急,但又無能為力。後來聽心理專家解釋,才知道是情緒周期造成的。
心理學家認為,間歇性輕度情緒失控、輕度心理異常,人人皆有,但每人發泄的方式卻不一樣。把發泄能量指向其他人,具有很大的破壞性,也是一種傷人乃至反過來又傷己的行為。
心理智慧:
情緒周期是人生情感的晴雨表,我們可以據此安排自己人生耕耘的茬口。情緒高漲時,可以安排一些難度大、較繁瑣的任務,而在情緒低落時,可以多出去走走,參加體育鍛煉,放鬆思想,放寬心情,有了煩心的事向親人、同學、朋友傾訴傾訴,尋求心理支持,以安全地渡過情緒危險期。同時,遇上低潮和臨界期,我們要提高警惕,運用意誌加強自我控製,避免不良表現的發生。
30.霍桑效應
情緒宣泄有益於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