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把握情緒的脈動(2)(2 / 3)

公司職員田小姐,則從另一種運動中體驗到了安德那林高度興奮綜合征。她最喜歡玩人形保齡球。就是把自己裝在一個圓圓的殼子裏,被同伴推出去,撞擊另一些裝了人的瓶子。

在頭一次被推出去時,小田感到天旋地轉,胃裏翻江倒海。當她從殼子裏出來時,麵如死灰,嘴吐白沫,但是眼睛雪亮,好像獲得了新生。她說:“生活中雞毛蒜皮的煩惱,好像一股腦兒地全忘了。”

安德那林高度興奮綜合征,也許正是“蹦極”等極限運動流行的原因所在。

心理智慧:

生活中,有些人因為承受著巨大的工作壓力,心情很難放鬆。

所謂“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持續的緊張會對身心健康和工作造成損害。為了達到徹底的放鬆,重新恢複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熱情,隻要可以承受,我們可以選擇那些刺激性比較強的活動,使自己在“安德那林高度興奮綜合征”之後,恢複到最佳的工作狀態。

32.海格力斯效應

冤冤相報隻會使自己陷入仇恨,無法自拔。

定律解析:

希臘神話故事中,有位英雄大力士叫海格力斯。一天他走在路上,看見腳邊有個像拱起的袋子樣的東西,很難看,便踩了那東西一腳。可那東西不但沒被踩破,反而膨脹起來,成倍地擴大。這激怒了海格力斯,他順手操起一根碗口粗的木棒,砸向那個怪東西。

沒想到那東西更加飛快地膨脹,把路也堵死了。

海格力斯奈何不了它,正在愁悶,一位聖者走到跟前對他說:

“朋友,快別動氣,忘了它,離它遠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惹它。

它便會小如當初;你如果侵犯它,它就會膨脹起來,與你作對到底。”

這個故事具有豐富的寓意。在生活中,仇恨就像海格力斯碰到的這個袋子,開始時很小,如果你忽略它或使矛盾化解,它便會消失;但如果你跟它過不去,以仇恨對仇恨,它就會加倍地膨脹,最後使你陷入無法收拾的局麵,受到更大的損失。這叫做“海格力斯效應”。

生活啟示: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現象:兩人出於誤解或嫉妒,鬧了矛盾。你想報複對方,結果你的行為加深了對方對你的仇恨,於是他挖空心‘思地想害你;你不罷休,又跟他對抗,他會更惡毒地報複你……最後直到兩敗俱傷。

比如農村有這樣的事件:本來鄰裏兩家相處得挺好,可是隻因為兩家孩子打架,父母處理不當,便結了“怨”。一方打對方家的狗來報複,另一方又用耗子藥毒死這家的雞。最後竟發展到一方把另一方的房子給燒了!

事後想一想,這樣做值得嗎?稍有理智的人都明白這樣做愚蠢至極。但是當事人在當時,隻是由於一股情緒的衝動,被“仇恨袋”所激怒,結果使“仇恨袋”越變越大,最後給自己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危害。

這個心理效應告訴我們:對待仇恨,我們要做的不是冤冤相報,而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明代的楊翥在這方麵為我們做出了好的榜樣。

楊翥的鄰居丟失了一隻雞,大罵被姓楊的偷去了。家人告知楊翥,楊卻說:“又不止我一家姓楊,隨他罵去。”

又有一個鄰居,每遇下雨天,就把自家院中的積水排放到楊翥家中,使楊家深受髒汙潮濕之苦。家人告知楊翥,他卻勸解家人:

“總是晴天幹燥的時候多,下雨的時候少。”

久而久之,鄰居們被楊翥的忍讓所感動。有一年,一夥盜賊密謀搶劫楊家的財寶,鄰居得知後,主動組織起來幫楊家守夜防賊,使楊家避免了損失。

心理智慧:

麵對來自別人的敵意,我們最合適的態度是:不去理他,或者化幹戈為玉帛。如果我們以怨報怨,可能導致怨仇無限擴大,最後兩敗俱傷,追悔莫及。

33.自殺定律

越是生存受到威脅,自殺的可能性越小。

定律解析:

心理學家通過對自殺的研究,發現:一個人越是受到生存的威脅,越不容易自殺;一個人與同類的可比度越小,越不可能自殺。

或者說,人們自殺與否,更大程度上不是由絕對條件好壞決定,而是由相對條件好壞,即與他人比較的情況而決定。這就是“自殺定律”。

生活啟示:

在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事:一個因嚴重受賄罪被發現,畏罪想要自殺的人,一旦案發被捕入獄看到其他死刑犯後,反而會放棄自殺念頭,激起僥幸求生的欲望,希望能判死緩。

這說明,人在受到生存威脅的時候,就不容易產生自殺的念頭。

社會學家通過調查發現:第一、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家破人亡者,中國三年自然災害期間的挨餓者,都很少有人自殺。還有,1918年~1919年在歐洲廣泛蔓延的瘟疫期間,死去了3000萬人,卻沒有一例自殺的報道。相反在和平時期,在比較發達的國家如日本、美國,自殺率反而多年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