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的,在“文革”早期,受侮辱、遊街示眾的幹部自殺的比較多;可是到中、晚期再受人格侮辱,也很少有人自殺。眾所周知,今天的生活質量、政治氛圍,比起“文革”那時好多了,可是自殺案件卻比那時多得多。
因為,在安逸、缺少生存威脅的環境中,人們自殺更大程度上是由於和其他人對比,心裏產生不平衡感所導致的。自殺者與同類對比,差距越大(如別人充實,自己空虛;別人合群,自己孤獨;
別人富有,自己貧窮),就越容易自殺。
心理智慧:
無論在什麼情況下,生命都是寶貴的。無論遇到何種逆境,我們都要擴展自己的心胸,保持平和的心態,熱愛生命,珍惜生命。
34.心情影響健康定律
好心情有利於健康,壞心情危害健康。
定律解析:
人體中,生理、生化過程是物質活動,心理活動是非物質活動。
它們總是互相伴隨著,不可分割地聯係著,相互影響和製約,在我們的身體中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一方麵。強烈或持久的不良心理刺激,會導致身體健康水平下降,甚至發生心理或心身疾病。心理疾病是指由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引起的疾病,如神經症、焦慮症、恐懼症、強迫症、疑病症等;
心身疾病,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身體疾病,如原發性高血壓、冠心病、胃潰瘍、哮喘等。
另一方麵,持續的良好情緒,也可以對健康產生積極影響,使你擁有健康的身體,或在生病時更快地好轉。
生活啟示:
研究證明,不良的情緒對健康有明顯的損害。情緒緊張和焦慮是健康的大敵。
中世紀,著名伊朗醫學家伊本·西拿曾用動物做過一個實驗。
他把兩隻公羊分別係在兩個地方,給它們同樣的食物。其中一隻公羊經常看見狼在身旁窺視,整天提心吊膽,精神高度緊張,結果不久就死掉了;而另一隻公羊則沒有惡狼的威脅,一直活得很好。
這個實驗證明了不良情緒對動物健康的損害,這種損害對人類也同樣存在。
國外有學者研究405個重病患者,發現其中292人(占總數的72%)有過早年的情緒危機,而正常人隻有10%有過這樣的危機。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因素容易引起人的不良情緒呢?它們包括:人與人之間的衝突,精神和肉體上的折磨,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威脅,離婚、坐牢、受辱,配偶或親人的突然死亡,事業的重大挫折和失敗等。這些情緒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調節,就可能危害我們的健康。
相反,好的情緒則對我們的健康有積極作用。或者說,壞的情緒可以“致”病,好的情緒卻可能“治”病。
醫學研究發現,有51%的疾病患者,可以通過自身機能調節而獲得痊愈。
英國19世紀的科學家法拉第,年輕時身體很弱,經常頭痛失眠。後來一位醫生勸告他:“請你記住這句諺語:一個醜角進城,賽過一打醫生。”
法拉第聽了深受啟發。後來,他經常去馬戲團觀看醜角表演,常被逗得捧腹大笑。沒過多久,法拉第的精神和身體狀況就有明顯好轉,良好的精神狀態為他在科學研究中的成功提供了必要條件。
心理智慧:
良好的情緒對健康至關重要。因此我們平時要注意保持樂觀、愉快的心態,遇到困難和壓力要以寬廣的心胸去對待,這樣才更容易健康、長壽。
35.心情影響疲勞定律
人的疲勞很大程度上由心理因素導致。
定律解析:
科學家曾試圖了解:人類的腦子能工作多久而不疲倦。結果是:
隻討論頭腦的話,那麼人“在8個或者12個小時之後,工作還能像開始時一樣迅速和有效率”,或者說,腦部是幾乎不會疲倦的。那麼我們做腦力勞動時,為什麼會感到疲勞呢?心理學家認為,我們感到的疲勞,很大程度上是由消極的情緒造成的,比如煩悶,懊恨,不受欣賞的感覺,無用的感覺,匆忙,焦急,憂慮,等等。
生活啟示:
我們在電視上常看到,體育比賽結束的時候,雙方都付出了幾乎相同的體力,可是勝方看起來神采奕奕,負方卻看起來蔫頭耷腦。
這是因為勝方為獲勝和觀眾的掌聲而感到自豪、鼓舞,情緒激昂就感覺不到心理疲勞,甚至連體力疲勞也似乎恢複了;負方卻不然,他們感到懊喪,體驗到來自觀眾、教練和親朋好友的壓力,馬上就會感覺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