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把握情緒的脈動(4)(2 / 3)

這樣坦率地把自己的隱私暴露給大眾,結果怎樣呢?結果是,觀眾們更喜歡他這個實實在在的形象了。

人和人交往,貴在相知。樂於和別人推心置腹、襟懷坦白,的確具有一種潛在的人際吸引力。因為你對別人敞開心扉,待人以誠,會讓對方感到:首先,你的人品可靠,值得交往;其次,你也有與對方深交的願望,而使對方產生親近感。這樣,對方才會邀請你進人他自己那個神秘的內心世界中,以及主動熱情地幫助你。或者說,要想和別人成為知心朋友,就需要向對方表露自己的真實感情和想法。

一般來說,人們更喜歡自我暴露的人,而不喜歡自我隱蔽的人。

一個從不自我暴露的人很難與他人建立起密切的關係。

當然,自我暴露也需要適度。有的人總是向別人喋喋不休地談論自己,這容易被人當作適應不良的自我中心主義者。心理學家認為,理想的自我暴露是:對少數親密的朋友做較多的暴露,而對一般朋友和其他人做中等程度的暴露。

心理智慧:

坦誠相見,表露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情感,才能使我們交到真正的朋友。

43.相似定律

相似的人之間容易產生好感。

定律解析:

人際交往中有個規律,就是如果交往雙方有較多類似的地方,相互之間就比較容易吸引,能促進雙方關係的發展。

俗語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臭味相投”,講的就是這種現象。

心理學家的實驗也證明了這個規律。

他們對大學生們進行了一係列調查,然後把一部分特征相似的大學生安排在一起居住,而把另一部分特征相異的學生也安排在一起居住。一段時間後發現:特征相似的學生大多彼此接受和喜歡,進而成為好友;而特征相異的學生盡管朝夕相處,但仍然很難建立友誼。

生活啟示:

有兩個素不相識的酒鬼,因為喝醉了酒,在同一輛電車中睡著了。他們坐過了頭,一直坐到郊外的終點站。當時又沒有返程電車。

於是兩個醉鬼之間產生了友情,他們一起尋找出租汽車,車費兩人對半負擔,愉快地聊著,一起踏上了歸途。

這兩個酒鬼,因為都喜歡喝酒而覺得趣味相投,而且又都在車上醉了,感到同病相憐,從而產生了比較親密的感情。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可以看到,興趣愛好、宗教信仰、對社會時事看法比較一致的人之間,更容易談得來,感情也更融洽。

相似性包括很多方麵,如態度、信念、興趣、愛好和價值觀等。

同年齡、同性別、同學曆和相同經曆的人容易相處;行為動機、立場觀點、處世態度、追求目標一致的人容易相互扶持……那麼,人為什麼會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呢?

跟與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人們更容易有共同語言,相互間發生爭辯的機會比較少;在相互之間,更容易獲得彼此的支持,獲得內心的一種穩定感;相似的人組成群體,可以共同應付來自其他群體的阻力或壓力。

心理智慧:

尋找某些方麵與我們相似的人,可以比較迅速地讓我們獲得友情。有的時候,在與相似性不多的人交往中,如果也需要與對方建立比較良好的關係,那麼,我們可以“求同存異”,盡量表現出與對方的相似性而不是差異。

44.互補定律

當雙方的需要形成互補時,容易相互吸引。

定律解析: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還會發現,不僅特征相似的人會相互吸引,而且彼此之間差異較大的人也能夠建立較為親密的關係。在需要、興趣、氣質、性格、能力、特長和思想觀念等方麵存在差異的人,當雙方的需要和滿足途徑正好成為互補關係時,可以在活動中產生相互吸引的關係。這叫做“互補定律”。這表明人不僅有獲得認同的需要,也有從對方獲得自已所欠缺的東西的需要。

生活啟示:

生活中的互補一般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交往中的一方能滿足另一方的某種需要或彌補其某種短處,前者就會對後者產生吸引力。如能力強、有某種特長、思維活躍的人對能力差、無特長、思維遲緩的人來說具有吸引力;依賴性特別強的人願意和性格獨立的人在一起;脾氣暴躁的人和脾氣溫和的人能成為好朋友;支配型的人和服從型的人能成為和諧的夫妻……互補的另一種情況是:他人的某一特點滿足了一個人的理想,從而增加了其對這個人的喜歡程度。如一個看重學曆,而自己又失去拿高學曆機會的人,就會比較看重高學曆的朋友,等等。

每一個人各方麵的發展都不可能是平衡的,必然有所長,也有所短,有優點也有缺點。一項事業往往需要不同種類的人才形成互補,才能使事業整體上獲得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