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比爾·蓋茨把自己設定為微軟“首席軟件架構師”,而把CEO一職讓給鮑爾默。鮑爾默說:“比爾以其獨有的才華,為產品和技術戰略調製配方,但是CEO的職責是另外一回事。我們達成默契,認為他應該集中精力完成這些別人無法完成的工作,而我則更高效地扮演CEO的角色。”比爾·蓋茨和鮑爾默之間形成了很好的互補,才共同造就了微軟帝國的神話。
但互補性有一個前提,就是要以交往雙方都得到滿足為前提;
如果不能滿足這一要求,相反的特性就不容易形成互補,如高雅和庸俗、莊重和輕浮、真誠和虛偽之間是無法形成互補的。
心理智慧:
人無完入,每一個人都既有長處又有短處。無論是在事業還是在婚姻中,如果找到與自己在能力上形成互補的人,一起工作或生活,會使彼此都獲得更好的發展。
45.兩情相悅定律
人容易因為對方喜歡自己而喜歡對方。
定律解析:
有時候,我們喜歡一個人,也許不因為什麼特別的原因,比如漂亮、聰明或有社會地位,而是僅僅因為對方首先喜歡我們。就是說。
人們比較容易喜歡那些喜歡自己的人。這叫做“兩情相悅定律”。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喜歡我們的人使我們體驗到了愉快的情緒,隻要一想起他們,就會想起和他們交往時的樂趣,因此和他們交往會使我們擁有好心情。而且那些喜歡我們的人使我們受尊重的需要得到了極大滿足。
生活啟示:
一個班級的同學彼此不和,驚動了老師。一天上課時,老師給每人發了一張紙條,讓全班同學以最快的速度,寫出他們所不喜歡的人的姓名。
有些同學在30秒鍾之內,隻能想出一個,而有的同學甚至一個也想不出來。但是另一些同學卻能一口氣寫出15個。
老師把紙條全部收上來,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那些列出不喜歡的人數目最多的,自己也往往是最不受眾人喜歡的;而那些沒有不喜歡的人,或者不喜歡的人很少的同學,也很少有人討厭他。
這個事例從側麵證明了兩情相悅定律:當你不喜歡別人時,相應的別人也可能不接納你,因為你所發出的不友善的信息,別人可以感受到。
但是人際吸引的相互性原則,也有適用的範圍。一個人如果自我尊重程度較強,比較自信,那麼別人表示出來的對他的喜歡和讚揚,對他的影響就不是很大,這個定律對他的作用也就不是很大。
而那些自我尊重程度較低的人,因為很不自信,所以更加需要別人的肯定,也就特別看重別人表達的對自己的喜歡,對這樣的人,這個定律的影響就比較大。
而在實際生活中,每個人都不是完全自信的,因此每個人都會在某種程度上受到這個定律的影響,也就是更容易喜歡那些也喜歡自己的人。
互相喜歡還有一個原因是回報。“他(她)那麼喜歡我,而我競沒有一點反應,好像不像話。”我們有時是迫於一些壓力,不想讓別人失望,不想讓別人的熱情遭遇我們的冷漠。比如有些女孩子因為一個男孩子對自己特別好,而逐漸變得喜歡對方,盡管一開始對他並沒有多大好感。
心理智慧:
在人際交往中,要想贏得朋友,得到別人的喜歡,一個捷徑就是,表現出喜歡別人。
46.自己人效應
讓對方感到你是他的“自己人”,事情就好辦得多。
定律解析:
在人際交往中,如果雙方關係良好,一方就更容易接受另一方的某些觀點、立場,甚至對對方提出的難為情的要求,也不太容易拒絕。這在心理學上叫做“自己人效應”。例如,同樣一個觀點,如果是自己喜歡的人說的,接受起來就比較快和容易;如果是自己討厭的人說的,就可能本能地加以抵製。有道是:“是自己人,什麼都好說;不是自己人,一切按規矩來。”
生活啟示:
生活中兩個人初次見麵,經常會詢問籍貫、學業之類的問題,有時候會驚喜地發現對方是自己的老鄉或校友。這樣,就可以套套近乎,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接下來,如果有什麼事想要對方幫忙,也會比較容易了。
這樣的人際交往中,其實人們已經不知不覺地利用了“自己人效應”。就是讓對方把自己當作他的“自己人”,使關係迅速拉近。
在生活中,應用自己人效應的例子屢見不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