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社會中的心理現象(1)(2 / 3)

生活中還有一些源自虛榮的模仿是很無聊的。法國劇作家莫裏哀塑造的一個文學形象——“茹爾丹先生”,就是個虛榮的模仿迷。

他得知別人家在舉辦家庭音樂欣賞會,“那麼我家也應該有”,於是趕忙請音樂教師到家裏來。服飾穿戴也處處向“上等人”看齊,卻又模仿得很不得體。大白天,他要穿一件據說是“上等人”才有的睡衣;裁縫給他裁錯了衣服,編瞎話哄他,他居然信以為真,結果,盡管衣服上的“花朵都是頭朝下”的,但隻要聽說是模仿的,就“那麼行啦”。

生活中有不少人像茹爾丹先生那樣,出於虛榮而在物質生活方麵和其他人進行攀比。比如現在女人之間攀比手機是否有照相等多媒體功能;男人間攀比轎車的檔次、住宅的位置;中小學生攀比父母的職位;還有很多人舉行婚禮花費巨大,甚至不惜舉債。

固然,“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是人的本性,但是也要看到人和人的能力與先天條件不同,差異是不可避免的。出於虛榮的模仿,是一種空虛無聊的行為,隻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煩惱。

心理智慧:

好的東西值得模仿,能夠促使我們進步;而不好的風氣和不好的習慣,即使很流行,也不應盲目去模仿,否則會給自己帶來無謂的煩惱。

65.從眾心理

人們有和大多數人采取相同行動的傾向。

定律解析:

我們都聽說過“隨大流”這個詞,它描述了人們常見的一種心理特征,就是想與多數人采取相同的行動。這叫做“從眾心理”。

下麵的實驗證明了人的從眾心理。

心理學家安排六個大學生,讓他們把兩條不等長的線段A、x說成是等長的,去影響一個被試者。結果表明,這個被試者雖然開始時說出了正確答案,可是在聽到六個大學生和自己答案不同後,就遵從了他們的答案,改變了自己的答案。

生活啟示:

這都是因為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個人生活中所需要的大量信息,都是從別人那裏得到的,離開了眾人提供的信息,個人幾乎難以活動。

比如在一所你不熟悉的樓裏想去洗手間,可是洗手間“男”、“女”的牌子掉了。這時你往往要觀察別人的舉動,如果好多男人都進了左邊的門,好多女人進了右邊的門,你就可以判斷哪個是男廁,哪個是女廁了。

人們有從眾心理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害怕偏離群體。人們總是希望群體喜歡他、優待他、接受他,這樣就可以和群體融為一體,也可以在群體中謀取利益。但是如果與群體意見不一致,群體會討厭他、虐待他或驅逐他。為了避免這些後果,一個人就趨於遵從群體,從而避免被稱為“不合群的人”。

小菲在一家跨國公司工作。她的辦公室的同事都是比她大五六歲的姐妹,幾乎都成家了。小菲很喜歡姐妹們的生活方式,尊重她們的意見,因為她們無論是生活還是事業都比較成功。她的同事常在一起討論婚姻的經驗和實質,結論總是:應該嫁給一個有錢的男人,因為愛情不能當飯吃。

小菲起初不以為然,她的男友沒什麼錢,但她仍愛著他。同事也知道小菲和她男朋友並不“般配”,但從未阻攔過她。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小菲越來越覺得男友不可愛,終於有一天,她和男友分手了。

小菲的變化其實是在環境的影響下發生的。她對群體很信任,逐漸形成了與群體中其他人相同的思維模式、行為方式。而且整個辦公室的氣氛也會對外來者構成壓力,任何與群體特征相違背的行為都會遭到大家的排斥。對於小菲來說,這個群體都過著“幸福”

的生活,那麼她也不能特殊,去嫁給一個“窮光蛋”。她受不了這個壓力,不願與群體偏離,所以做出了這種選擇。

心理智慧:

從眾心理有它的積極作用:從眾行為在特定範圍內,可以使群體保持一致;可以協調群體成員的言行,在集體中,少數要服從多數,可以保證集體行為的一致;強大的社會道德輿論,可以使社會上的人們群起效仿先進人物的思想言行,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但是從眾心理有時也會給我們誤導,使我們變得人雲亦雲,失去主見,這種情況是我們需要避免的。此外,有的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跟從眾人,而是要保持自己的特色。

66.權威效應

權威更容易使人相信和遵從。

定律解析:

美國某大學心理係的一堂課上,一位教授向學生們介紹一位來賓,說他是世界聞名的化學家——“施米特博士”。

“施米特博士”從皮包中拿出一個裝著液體的玻璃瓶,對學生們說:“這是我正在研究的一種物質,揮發性很強。當我拔出瓶塞,它馬上會揮發出來。但它無害,氣味很小。當你們聞到氣味,就請舉手。”說完,他拿出秒表,然後拔開瓶塞。一會兒工夫,學生們從第一排到最後一排,都依次舉起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