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社會中的心理現象(1)(3 / 3)

但是心理學教授告訴學生們:“這位施米特博士隻是本校的一位老師扮演的,他所拿的物質是沒有任何味道的蒸餾水。”

那麼,學生們為什麼不相信自己的鼻子,而要相信“施米特博士”的話呢?

因為他們以為施米特博士是權威,所以才放棄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斷。這體現了權威效應的作用。所謂“權威效應”,是指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的人,更容易得到別人的信服,容易被別人重視。

之所以存在權威效應,首先是因為人們覺得權威人物是正確的楷模,服從他們會降低出錯的概率;其次是由於人們有“尋求讚許心理”,即認為權威人物的要求和社會規範一致,按照權威人物的要求去做,會得到各方麵的讚許和獎勵。

生活啟示:

生活中,人們經常受到權威效應的影響。比如你眼睛不舒服,到醫院就診,有一位眼科專家和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大夫供你選擇,如果不考慮經濟條件,你很可能會選擇專家。

廣告商也懂得,在廣告中請權威人物讚譽他的產品,能夠增加產品的可信度。

在人際交往中,引用權威的話,也更容易達到影響他人的目的。

不可否認,權威是各個領域裏精通本行業知識、取得成就最大、並得到社會廣泛認可的人士。在很多時候,他們的見解的確要比普通人更正確。但是權威也不是神,他們並不總是正確的。

航空界有一個現象叫“機長綜合征”,就是在很多事故中,機長所犯的錯誤都很明顯,飛行員們卻沒有針對這個錯誤采取任何行動,而導致飛機失事。

著名美國空軍將領烏紮爾·恩特的副駕駛員在飛機起飛前生病了,於是另一名副駕駛員被派來做替補,和這位傳奇式的將軍同飛,這名替補感到很榮幸。在起飛過程中,恩特哼起歌來,並隨著歌曲節奏,腦袋一點一點地打拍子。這個副駕駛員以為恩特是要他把飛機升起來,雖然當時飛機遠沒有達到可以起飛的速度,他還是把操縱杆推了上去。結果飛機的腹部撞到了地上,螺旋槳的一個葉片切人了恩特的背部,導致他終生截癱。

事後有人問副駕駛員:“當時你知道飛機不能飛,為什麼還要把操縱杆推起來呢?”他回答說:“我以為將軍要我這麼做。”因為迷信權威,他竟然完全放棄了自己的思考和常識。

而且權威往往是相對的,舊的權威有可能被新的權威所取代。

在科學大發現的時代——19世紀,當牛頓發現宇宙定律,倫琴發現x射線後,有科學家曾斷言:科學的路已經走到頭了,以後的科學家的任務就是盡量使實驗做得更精確一些。可是不久,愛因斯坦就發現了“相對論”,給了科學界一個新的視野。

心理智慧:

權威的話的確比一般人的話可信度更高,但不意味著他們的話絕對正確。我們做出判斷,歸根到底要靠自己的頭腦,即使是權威的觀點,也隻能被當作我們的參考,而不能盲目相信。

67.社會角色規範定律

人需要按照一定的社會規範來扮演屬於自己的社會角色。

定律解析:

我們知道,舞台上有各種角色,演員們需要按照編劇、導演的要求來扮演。而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在社會中,每個人也都需要扮演屬於自己的“社會角色”。整個社會就像一個大舞台,每個人都是其中的演員,在與別打交道的時候,都需要按照社會給自己的身份所規定的規範,去為人處世。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社會角色規範的作用在於,它使一切角色行為的表現像是一本對他人打開的書籍,使他人在“閱讀”的時候,能夠了解這個人的角色動機、角色情緒及個性特征,並做出相應的反應。相反,如果沒有角色的規範,人們對與他人相處將感到無所適從,整個社會機製將無法正常運行,社會就成了一盤散沙。

生活啟示:

幼兒園老師常教孩子們玩一種角色遊戲,在遊戲中讓孩子們擔當不同的角色:有的扮演爸爸媽媽,從而體驗父母對自己的關愛;

有的扮演醫生,可以了解到醫生應該關心病人、認真治療的責任;

有的扮演警察,就知道警察的職責是維持社會治安,保證人們的安全……這些角色可能比較簡單,但卻可以讓孩子了解到社會角色的雛形。

一個人長大以後進入社會,如果沒有很好地扮演屬於自己的社會角色,很可能會給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帶來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