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在一家外貿公司工作,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在跟外商談判中經常露臉。相比之下,張強的頂頭上司——部門經理似乎比張強遜色多了,不但個頭比張強矮,學曆、水平和能力好像也沒張強高。有一次他倆在跟外商談業務的宴會上,張強得意地跟外商頻頻舉杯,用英語跟外商海闊天空地閑聊,把自己的上司冷落在一邊。
在跟外商分手時,張強還搶在上司前麵,跟人家握手道別,上司滿臉的不高興。
過了沒幾天,張強就被調到一個不太重要的部門去了。後來張強聽說,這個上司向公司老總打了小報告,說他太浮淺,不適合做外貿工作。
鬱悶的張強經朋友點撥才恍然大悟,正是因為自己犯了職場忌諱——“越位”,才被穿了小鞋。就是說,他本來是業務主辦,受部門經理的領導,那麼在各種場合就應該以上司為中心,突出上司的主導地位;相反,他卻喧賓奪主,搶上司的風頭,而使上司陷入尷尬的境地,當然會引起上司的不滿了。
心理智慧:
我們在與人交往時,一定要注意扮演好屬於自己的社會角色。
否則角色錯位,會損害我們的人際關係,使我們的工作或生活陷入僵局。比如,作為朋友,就不能表現得像戀人,那會引起對方愛人吃醋;作為下屬,就不能表現得像個領導,那樣會威脅領導的地位和威信;作為子女,對父母和長輩要尊重,否則就顯得沒大沒小,不懂禮貌……68.社會角色轉換定律
每個人有多個社會角色要扮演,並需要在其間做出轉換。
定律解析:
在某一種場合下,每個人都有屬於他的社會角色需要扮演。但是隨著時間和場景的轉換,一個人的社會角色也可能發生變化。就是說,一個人需要根據時間和場合的變換,及時地進行社會角色的轉換。這叫做“社會角色轉換定律”。
生活啟示:
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場合,可能扮演著毫不相關的角色。
一位張教授在學生們眼裏熱情友善、關心學生、平易近人,在他的同行眼裏,卻是一個咄咄逼人、挑剔、強硬、愛爭論的人。
那麼誰的印象正確呢?實際上兩種印象都是正確的。學生們看到的是張教授作為老師的一麵——一個優秀的教師,對學生誨人不倦;而同行看到的是他作為學者的一麵——為了追求真理,經常和同行進行爭論,因而顯得有些咄咄逼人,比較強硬。
對不同的人,表現出不同的角色特點,這是正常的,甚至是必需的。而且隨著場合的轉換,及時迅速地改變自己的角色,是社會交往中一種重要的能力。
有一個笑話。維多利亞女王有一次和她的丈夫發生爭吵,丈夫生氣閉門不出。女王就敲門,丈夫問:“你是誰?”女王理直氣壯地回答:“英國女王。”屋裏沒有聲音。
女王又敲門,聲音平和了一些:“我是維多利亞。”裏麵仍是悄然無聲。
最後女王溫柔地說:“親愛的,開門,我是你的妻子呀。”隨後門悄聲地開了。
生活中有許多人就像故事中的女王,不經意間把工作中的角色帶到家裏來,給家庭帶來了緊張和不愉快的氣氛。
心理智慧:
為了使日常的人際關係更為融洽和諧,我們應具備這樣的能力:
敏銳地觀察出我們在一種情境下,該扮演什麼角色,並隨著環境的轉換,及時做出自我調整。
69.社會促進和社會促退定律
做簡單的事時,身邊有人會提高做事效率;做複雜的事時,身邊有人則會降低做事效率。
定律解析:
1897年,心理學家特裏普利特觀察發現,自行車比賽時,多人同時比賽要比一個人單獨計時比賽成績更好。
受到這種現象的啟發,特裏普利特做了一個實驗,要求兒童繞釣魚線越快越好,結果發現大家一起繞的兒童比單獨繞的兒童速度更快。
後來,更多的心理學家也觀察到了這種現象的存在,就把他人在場(比賽夥伴或觀看者)引起的個體活動中效率相應提高的現象,叫做“社會促進”。
但有他人在場,並不一定都會引起社會促進,有的情況下,還可能引起作用相反的“社會促退”。一般來說,做比較簡單的事情時,身邊有人在場容易使我們提高效率,發生社會促進。相反,做比較複雜的事情時,如果有其他人在場,會降低我們的效率。
生活啟示:
社會促進的現象在生活中司空見慣。比如:
你在一條空曠的馬路上散步,另一個人在身後急匆匆地超過你,你會不自覺地加快步伐;
你騎車上街買東西,發現後麵有一輛自行車在向你靠近,你會情不自禁地加快車速;
如果你是位教師,雖然有時身體不太舒服,可是一上講台,就來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