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社會中的心理現象(2)(3 / 3)

生活中的流言,往往就是“傳播扭曲效應”的結果。

流言是人們相互傳播的提不出任何可信依據的消息。流言傳播的特點是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玄,一直傳到麵目全非。在這個過程中,有的人根據個人的經驗減去一些內容,有的人則增加一些內容。這種加墨潤色使流言的內容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生活啟示:

中央電視台的一個娛樂節目曾做過這樣一個遊戲:讓幾個人站成一排,甲向乙耳語一句話,乙傳給丙,丙傳給丁,丁再傳給戊,最後,讓戊說出是什麼話。結果戊說出的話總是與甲的原話大相徑庭,甚至是風、馬、牛不相及,令觀眾捧腹大笑。這個例子,生動地體現了“傳播扭曲效應”的存在。

古時候有一個故事,也可以讓我們清楚地看出流言形成的過程。

春秋時代的床國,地處中原腹地,幹旱少雨,農民種植的作物主要靠井水澆灌。當時有一戶姓丁的農家,地裏沒有水井,澆地全靠馬和驢從很遠的河裏取水,所以經常要派一個人住在地頭的一個用茅草搭的窩棚裏,專門幹提水、運水和澆地的活。後來丁氏與家人商議後,決定打一口水井來解決這個灌溉的難題。

他們一家起早貪黑,辛辛苦苦幹了半個多月,把水井打成了。

取水的那一天,像過節一樣,他們歡天喜地,逢人就說:“我家打井得一人!”意思是,因為打了一口水井,我家節省了一個勞動力。

誰知有人把這句話掐頭去尾傳了出去,說:“丁家在打井的時候,從地底下挖出一個人!”小小的宋國被這聳人聽聞的謠傳搞得沸沸揚揚,連宋王也被驚動了,就特地派人去打聽。經丁氏解釋,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

流言往往就是這樣,如果沒有人去深究到底是怎麼回事,就憑自己一時的印象傳播出去。下一個人也是這樣,事情就會越傳越邪乎。

具體來說,流言形成的原因是:

1.口頭傳播中存在不準確性,比如發音的近似造成的走樣。

2.傳播的感情色彩造成誇張:傳播者如果喜歡一個人,就容易誇張對其有益的信息;若討厭一個人,就容易誇張對他有害的信息。

比如,某名演員因偷漏稅而被審查,不喜歡她的人說:“好呀,非判15年不可。”傳下去,就有可能成了“這個演員被判了無期”有的人為了尋求刺激或打發無聊而喜歡誇張,愛傳播聳人聽聞的消息。在傳播時,誇張的表情和語言很能刺激別人,可以達到自我宣泄與自我表現的作用。

心理智慧:

流言本身並不一定懷有惡意,其不確定性往往是由無意訛傳導致的。但是流言的後果有可能很惡劣,比如引起社會混亂,或給當事人造成精神痛苦,等等。

古人說:“流言止於智者。”既然我們知道了傳播扭曲效應的危害,就要對各種小道消息提高警惕,學會冷靜地分析各種聽到的消息,而且不輕易傳播。

72.群體極化效應

群體討論容易使群體意見變得極端化。

定律解析:

群體的討論對群體的意見有這樣的影響:群體原來支持的意見,討論後會變得更加支持,群體原先反對的意見,討論後會變得更加反對,最終群體的意見會變得極端化。

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心理學家的實驗中,都發現了這種現象。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群體極化現象”。

生活啟示:

你是否有過類似這樣的經曆:與朋友剛看了一場電影,雖然你覺得電影不是太壞,但在與別人討論後你會發現,這部電影簡直是垃圾。或者本來你認為這部電影一般,但是和大家討論之後,卻覺得這簡直是最精彩的電影。

這是因為雖然你和你的朋友都不太喜歡這部電影,但是你們的理由都比較微小。可是當所有的理由彙集在一起,就有足夠的證據,讓你們覺得你實際上很不喜歡那部電影。

還有一種原因是,群體成員都極力把觀念表達得誇張一些,以引起其他人的關注。如果發現每個人都不太喜歡這部電影,你就會試圖表達出更極端的觀點,以讓大家認為你很機敏。如果這個群體中的每個人都這樣,群體觀點就更容易極端化。

群體極化效應的一個典型例子是:“非典”期間人們對疫情產生的超乎實際的恐懼。各種民間傳言的力量、私下的討論,使人們對疫情嚴重性的認識極端強烈,由此造成集體的恐慌。

在群體決策中,群體極化可以區分為兩種情況:一種叫冒險偏移,另一種叫謹慎偏移。也就是或者變得更加冒險,或者變得更加謹慎。

群體極化使一個群體更加謹慎還是更加冒險,取決於全體初始的傾向。如果全體人在一開始時傾向於謹慎,結果就是更加謹慎,反之,就是更加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