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討論之所以容易導致冒險偏移,原因在於:
第一,群體的責任擴散。在群體討論和群體決策中,個人的責任得到擴散,個人對其行為的責任意識明顯下降。即使說錯了,決策錯誤,責任也是大家的,平分到每個人身上,責任隻是很小的一部分,這就增強了人們決策的膽量。
第二,群體內的輿論壓力。在群體中,個人的行為往往受到群體輿論評價的影響,如果個人很謹慎,有可能會被別人嘲笑為膽小鬼,因此個體大多會有意無意地傾向於冒險。
反過來,謹慎偏移則更多地出現在官方決策當中。這是因為:
第一,自我保護心態。
冒險總是意味著風險,而謹慎則可能更為安全。因此多數人出於自我保護,更願意偏向謹慎的決策。
第二,決策內容與自己的相關性。
如果決策與自己的利益關係密切,一般決策會趨向於更加保守,畢竟這是自己的事情。反之,與自己關係不大的事情,人們則可能更加冒險,因為無論結果怎樣,自己都不會有什麼損失。
心理智慧:
當群體有一種集體願望,想保持一種共同的群體觀的時候,特別容易陷入群體極化的現象。
群體成員必須清楚:看異議,往往能-改善群體決策的質量,盡管它從表麵上看可能影響群體的感受。
73.社會感染定律
個體在感人場景的感染下,容易表現出情感和行為上的失控。
定律解析:
在公共場所,常有這樣的情況,我們看到別人起立,自己也會起立;看人家鼓掌,我們也會鼓掌;甚至看到別人打哈欠,自己也會情不自禁地打起哈欠。
美國學者愛德華·A·羅斯指出,這是刺激與反應一係列遞進強化的過程:群眾在受到暗示後,就會發生相互影響;在相互影響下,一些荒唐的暗示又進一步鼓動群眾,引發某種騷動;而騷動本身再次堅定了群眾對暗示的信任。在這樣的循環下,群眾就越來越趨向‘於狂熱。
這種個體在感人場景感染下,表現出情感和行為上不同程度失控的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社會感染”定律。
生活啟示:
我們可以想象這樣的情景:觀眾們在一個劇場裏安靜地觀看表演,突然間濃煙滾滾,大家發現著火了!所有的人都驚呆了,有的人猛地衝向太平門,然後所有的人馬上都跟著向出口擠去。結果人多門小,反而都被堵在了門口。
這就是社會感染的一個突出例子。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是群眾中的社會感染與心理暗示。當刺激發生時,一個人的反應是因為受了他人的刺激,而這個人的反應又構成對另外一些人的刺激,並且這些刺激會變得一次比一次強。
這種現象在股市中也很常見。研究股市投機心理的專家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群羊理論”,解釋了股民們隨著大勢,非理性地買賣證券,造成股市暴漲或暴跌的現象。
股市大漲,容易引起人們的極度興奮。股民甲和乙看到丙和丁在大量買進股票,情緒更加亢奮,繼續不斷買進。而甲和乙的這些反應又成為對丙和丁的強有力刺激,使丙和丁買得更多,丙和丁的反應反過來又刺激了甲和乙……就這樣,彼此循環刺激,使股價漲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最後引發崩盤。
引起群眾爭相仿效的社會感染,一般有兩種:一是情緒傳染,個體自控能力下降,表現出各類過激行為;二是行為傳染,動作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人。當參與者具有共同的態度、興趣和價值觀時,社會傳染最有可能發生。特別是在球場的大環境中,作為鬆散的無組織的社會共同體,同仇敵愾的球迷會不約而同地跟隨他人行動。
當人們對比賽的進程、比賽的結果或者比賽中的球員、裁判有意見時,不滿的情緒被煽起,並迅速擴散,隻要有一個人向賽場扔東西,其他球迷也會扔東西,一下子擲拋物會像暴雨般地向下飛去。
同樣,那些衝動的暴力行為也會迅速引起共鳴,從而引發球場騷亂。
在“社會感染,個體感到喪失了個人身份,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表現出與內在的標準(主要是道德守則)不一致,以及正常情況下絕不會發生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