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世說新語》中所用的比喻形神畢肖,心理描寫細膩幽微,這也是不容忽視的特色。如《賞譽》篇評李膺“謖謖如勁鬆下風”,評和嶠“森森如千丈鬆”,評王衍“如瑤林瓊樹,自然是風塵外物”,皆以物格喻人格,形神兼具。《傷逝》中何充參加庾亮葬禮時所說:“埋玉樹著土中,使人情何能已”的傷悼和惋惜。《言語》篇中謝太傅謂王右軍“中年傷於哀樂,於親友別,輒作數日惡”則透露出感歎時光飄忽的傷感。
《世說新語》自問世1500多年以來,頗得文人學士賞愛,人們從文學、審美、社會生活、軍政大事、思想文化等多角度予其以關注,魯迅先生評賞它“記言則玄遠冷峻,記行則高簡瑰奇”。《世說新語》對後來的筆記體小說有很大的影響,成為後世小說戲劇題材的重要淵藪。“周處除害”、“蘭亭會”、“曹植七步成詩”、“東床快婿”等故事早已耳熟能詳,婦孺皆知。
(佚名)
劉義慶,彭城(今江蘇徐州市)人,南朝宋文學家。他是宋武帝劉裕的侄子,長沙景王劉道憐的次子,後來又被過繼給叔父臨川王劉道規,襲封為臨川王。與南朝其他王室相比,劉宋宗室人才俊傑較少,而臨川王劉義慶,則是其中的佼佼者。史稱劉義慶自幼聰敏過人,受到伯父劉裕的賞識。劉裕曾誇獎他說:“此我家之豐城也。”
劉義慶年輕時曾跟從劉裕攻打長安,回來後被任命為東晉輔國將軍、北青州刺史,徙都督豫州諸軍事、豫州刺史。劉宋建立後,他以臨川王的身份曆任侍中、中書令、荊州刺史等顯要職務。當時“荊州居上流之重,地廣兵強,資實兵甲,居朝廷之半”。南北朝是我國曆史中極其重視門第閥閱的時期,在那個時候,隻要是士族出身,就一定能夠身居要職,享受榮華,因此,士族中多有一無所能的紈袴子弟。但劉義慶不是這樣,之所以能夠被朝廷選任如此顯要的職位,是因為他被認為是宗室中最優秀的人才。後來,劉義慶又曾擔任散騎常侍、衛將軍、江州刺史、南兗州刺史、開府儀同三司等一係列重要職務。
劉義慶為人“性簡素,寡嗜欲”,“受任曆藩,無浮淫之過,唯晚節奉養沙門,頗致費損”。“奉養沙門”即捐贈錢財給佛家寺院,這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很普遍的事情,像梁武帝蕭衍就曾向佛寺捐獻大筆錢財,甚至自己也出家當了和尚。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勢力很大,這在《世說新語》當中也有很多體現。
贍養文學之士則是當時流行於皇族巨室的另一種風尚。劉義慶性愛文藝,喜與文學之士交遊。在他的周圍,也聚集著一大批名儒碩學。他自己也創作了大量著作,著有《徐州先賢傳》10卷,又曾仿班固《典引》作《典敘》,此外還有《集林》200卷,《世說新語》10卷。其中最著名的,當然是那部千古流傳的《世說新語》。這部書不僅保留了大量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珍貴史料,而且語言簡練、文字生動鮮活,還是一部文學價值極高的古典名著。自問世以來,便得到曆史文士階層的喜愛和重視,至今仍在海內外廣為流傳。後世筆記小說記人物言行,往往模仿其筆調。直接仿照其格式的著作,也有很多。
劉義慶在公元444年去世,終年42歲,諡為臨川康王。
《東周列國誌》是明人馮夢龍編撰,後經清人蔡元放對之進行潤色而成,是迄今為止講述春秋戰國時期曆史、人物故事最通行的小說讀本,刊行數百年來深受讀者喜愛。全書描寫的是西周結束(公元前789年),至秦統一六國(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戰國500多年間的曆史故事,內容相當豐富。
《太平廣記》是宋代人編的一部大書。因為它編成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所以定名為《太平廣記》。全書共500卷,目錄10卷,專收野史傳記和以小說家為主的雜著,可以說是一部宋代之前的小說的總集。許多唐代和唐代以前的小說,就靠《太平廣記》保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