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文心雕龍(2)(1 / 3)

三、他從創作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麵總結了創作的經驗。在《神思》篇裏對創作構思過程有著非常簡練生動的描繪,而且對作家構思過程中主觀的“神”和客觀的“物”之間的關係有比較準確的概括:“神居胸臆,誌氣統其關鍵;物沿耳目,辭令管其樞機。”同時指出要使“關鍵”、“樞機”活躍疏通,一方麵要“虛靜”,另一方麵更要注意平時的才能修養和生活閱曆的準備。在《附會》篇中他用非常生動的比喻說明了文章體製的有機的完整性:“夫才童學文,宜正體製,必以情誌為神明,事義為骨鯁,辭采為肌膚,宮商為聲氣。”這些都是針對南朝形式主義文風而有意識發揮的議論。他認為形成風格的因素,有才(藝術才能)、氣(性格氣質)、學(學識修養)、習(生活習染)四個基本方麵,而典雅、遠奧、精約、顯附、繁縟、壯麗、新奇、輕靡八種風格的不同,正由於作家在才、氣、學、習四個方麵存在著差別。把人們認為玄虛奧妙的風格問題,作了實事求是的說明。在這方麵,他也大大地發展了曹丕文氣的理論。在有關形式修辭方麵,他也往往針對關鍵問題立論,在《比興》篇裏他指出了兩漢以來的作品中存在“日用乎比,月忘乎興”,隻講形容,不講寄托的不健康傾向。在《誇飾》篇裏指出運用誇飾手法應該準確得當:“飾窮其要,則心聲並起;誇過其理,則名實兩乖。”諸如此類的論述,至今還有值得借鑒的地方。

四、他初步建立了文學批評的方法論。在《知音》篇裏,他反對“貴古賤今”、“崇己抑人”、“信偽迷真”等錯誤批評態度,認為應該“無私於輕重,不偏於憎愛”。他還正麵指出批評家應該有深廣的學識修養,“凡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又提出了“六觀”的方法:“一觀位體,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觀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這六方麵雖然更多是從形式上著眼,但是他認為隻有“披文”才能“入情”,隻有“沿波”才能“討源”,隻有全麵地觀察形式才能深入內容。

《文心雕龍》的理論對唐以後的作家批評家有相當大的影響。陳子昂革新詩歌標舉“風骨”、“興寄”,杜甫、白居易論詩重視“比興”,韓愈論文主張尊儒、複古,論學習古人應該“師其意不師其辭”,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受到劉勰理論的啟發。清章學誠倡導“戰國文體最備”的著名議論,實質上也是繼承和發展了他《宗經》等篇的看法。至於劉知幾、黃庭堅、胡應麟等著名作家、批評家的一般讚揚,就更難於列舉了。(佚名)

中國古代文論的奇葩

《文心雕龍》寫成於齊代。書的本意雖是寫作指導,但立論從文章寫作的一係列基本原則出發,廣泛涉及各種問題,結構嚴謹,論述周詳,具有理論性質。它的係統性和完整性是前所未有的。

《文心雕龍》的核心思想有以下幾點:一、強調文學的美質,這是與當代文學風氣相一致的。缺陷也同當代文人一樣,是單純地以華麗為美。二、主張宗經,提倡雅正,在原則上排斥一切離經叛道的文學。但在對待具體作品的時候,態度並不那麼褊狹,尤其在以後的各篇中,並沒有以是否雅正的標準隨意否定有成就的作家與作品。三、劉勰所說的“宗經”,是指以儒家經典為典範,而不是要求把文學作為闡發儒家之道的工具。他還是承認文學有抒發個人感情的作用。這同後世極端的載道文學觀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四、聯係劉勰對六朝文學的批評,主要是在兩個方麵,一是離異於儒道,包括思想感情不夠純正、藝術風格詭奇輕豔等等,二是有單純追求辭采而缺乏充實的感情的現象。

作為“文之樞紐”的五篇,其意一在賦予文學以哲學本質上的說明,同時也由此賦予文學以崇高的意義,這一種理論上的努力,應該說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