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資治通鑒(1)(2 / 2)

這部書原名《通誌》,宋神宗認為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改名為《資治通鑒》。《資治通鑒》略古詳今,重點著眼於探討君主執政過程中的得失與國家興衰的道理,雖然花費了大量的篇幅記載有關的政治事件,但對於軍事、經濟等其他方麵也多有涉及。僅就其選擇、收錄我國古代政治史料來看,通過作者的剪裁消化、歸納運用,終成一部完整的政治通史體係,流傳至今,對於警戒後世,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資治通鑒》已經同《史記》一樣,被人們並稱為史學瑰寶,廣為流傳。

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

司馬光為何要編寫《資治通鑒》呢?他看到當時沒有一部比較簡明完整的通史,使學習曆史的人感到很困難;同時也為了給封建統治者提供曆史借鑒。於是,他便決心動手編一部“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關國家盛衰、係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進資治通鑒表》)的史書,並確定此書的宗旨是“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是舍非”(《進資治通鑒表》),希望宋神宗借以改進政治,安定國家。

《資治通鑒》(以下簡稱《通鑒》)是一部集體編寫的曆史巨著,主編是司馬光,協修是劉恕、劉攽和範祖禹,司馬光的兒子司馬康擔任檢閱文字的工作。司馬光編寫的這部書原名為《通誌》,神宗即位後,把《通誌》改名為《資治通鑒》,意思是“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由於司馬光與王安石政見不同,不想參與政治,而希望專門從事編書工作,得到神宗的批準,因而把《資治通鑒》的書局由汴梁遷往洛陽。司馬光等人的編寫分為三個步驟:首先,按年月順序,標明事目,剪粘排列起來,叫做叢目,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把叢目中編排的史料,進行初步整理,經過選擇,決定取舍,並從文辭上加以修正。遇有年月事跡相抵觸之處,須加考訂,說明取舍理由,作為附注。由此寫成第二稿,叫做長編。第三步由司馬光就長編所載,考其異同,刪其繁冗,修改潤色,最後定稿。

司馬光是為了鞏固當時的封建政權,才編寫《通鑒》,這就決定了此書的內容主要是政治史。他把曆史上的君主,根據他們的才能分為創業、守成、陵夷、中興、亂亡五類。創業之君,如漢高祖、漢光武、隋文帝、唐太宗等。守成之君,如漢文帝和漢景帝。中興之君,如漢宣帝。至於“習於宴安,樂於怠惰,人之忠邪,混而不分,事之得失,置而不察,苟取目前之佚,不思永遠之患”,使“祖考之業”日趨頹下的陵夷之君(《曆年圖序》),像西漢的元帝、成帝,東漢的桓帝、靈帝,都屬於這一類。在司馬光看來,最壞的是那些亂亡之君,他們“心不入德義,性不受法則,舍道以趨惡,棄禮以縱欲,讒諂者用,正直者誅,荒淫無厭,刑殺無度,神怒不顧,民怨不知”(《曆年圖序》),像陳後主、隋煬帝等就是最典型的例證。對於亂亡之君,《通鑒》都做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譴責,以為後世君主鑒戒。

對於軍事的記載,《通鑒》也很突出,對戰爭的描述十分生動。凡是重大的戰役,對戰爭的起因,戰局的分析,戰事的過程及其影響,都有詳細記載。如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等,都是傑出的例證。

《通鑒》也注意關於經濟的記載,因田賦和賦稅是封建經濟的首要問題。因此,它對於商鞅變法、文景之治、北魏孝文帝的均田製等都有記載。

文化方麵,《通鑒》也有記載,就學術思想來說,上至先秦的儒、法、名、陰陽、縱橫五家的代表人物和學術主張,下及漢初的黃老思想,漢武帝的獨尊儒術,以及魏晉玄學的盛行都有記載。對於佛教、道教的起源、發展,以及儒、佛、道之間的鬥爭也有敘述。對西漢以來經學的發展,典籍的校理,石經的刻立,九經的雕印及流傳,都有較係統的陳述。著名的文人學士及其作品也有記載。史學方麵,從《漢書》到沈約的《宋書》以及唐代的修史製度,均有記載。科技方麵記載最多的是曆代的曆法。其他如天文學、地理學、土木建築(如秦代的長城,隋唐的長安城和洛陽城)、水利工程(隋代的大運河)也有記載。

《通鑒》還有曆史評論。一類是司馬光自己寫的,每篇以“臣光曰”開頭;還有一類是選錄前人的評論,開頭都寫明作者名氏。當然,司馬光所選錄的前人史論,都是符合自己的觀點,大部分用於表述他的政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