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鑒》還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司馬光是奉詔編書的,皇家的崇文院,據宋仁宗時所編《崇文總目》的記載,共列書籍30 669卷,是當時全國藏書最多的地方,司馬光和他的助手都可以查閱。宋神宗又以潁邸舊書數千卷,賞賜給司馬光。司馬光洛陽的住宅裏,“聚書出五千卷”,其他協修人也各有自己的藏書。司馬光等人所取材料,除十七史外,凡前代留存下來的史書也無不搜集。對於私家的藏書,他們也多方借閱,如劉恕曾親自去藏書家宋敏求的家中,口誦手抄。可見,《通鑒》所搜集的材料是很豐富的。有人估計,《通鑒》所引之書多達300多種。
《通鑒》是我國一部極為重要的編年史,它不僅給封建統治階級提供了統治經驗,同時它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比如書中所引各書材料有些已亡佚,得賴此書保存。它全書體例嚴謹,前後脈絡分明,語言文字也極為簡練,這些對後世史學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自《通鑒》出現後,一度中衰的編年史書體裁,才得重振旗鼓,並加以發展起來。自南宋李燾撰《續資治通鑒長編》、李心傳撰《建炎以來係年要錄》,直到清代徐乾學撰《資治通鑒後編》、畢沅撰《續資治通鑒》、夏燮撰《明通鑒》,無不遵循司馬光所創的義例。不僅如此,由《通鑒》派生出來的袁樞《通鑒紀事本末》和朱熹《資治通鑒綱目》,出現新的紀事本末體和綱目體,成為南宋以後流行的史書體裁。因此,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一向受到史學界的好評。宋代的王應麟、清代的王鳴盛、錢大昕都有讚語。
(佚名)
司馬光巨著《資治通鑒》影響千秋帝王
司馬光的名字,連中國兒童也不陌生,筆者孩提時也是看到“打破缸”的故事而知此人。若按如今時尚評選古代十大傑出少年,想來這位幼年即有見識的官宦之子必名列其中。
研究曆史的人談起司馬光,卻視其為毀譽不一的人物。他之所以與司馬遷並稱為古代史家雙絕“兩司馬”,是因為留下一部300萬字的我國首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而且至今它還是全國各大書店的暢銷書。曆史上諸多的衝突與整合、光榮與腐敗、聖潔與陰謀,都在卷中徐徐展開,其作者乃至許多重要讀者的身世沉浮更是令人扼腕長歎……生前以聰明、廉潔揚名,死後卻遭奪官、砸碑的厄運。
1086年10月11日,官至宋朝宰相的司馬光受中風折磨多時而去世,享年68歲。彌留之際他念念不忘的,是已故神宗皇帝下令在杭州刊刻的《資治通鑒》尚未完成付印。
寫完《資治通鑒》時,司馬光因耗費了19載心血,已齒落發白,自感來日無多,預留下喪事不可奢華的遺囑。他死後殮入早備好的薄棺,遺體僅蓋一舊布被,隨葬的隻是一篇專門頌揚節儉的文章──《布衾銘》。前來吊唁的太皇太後、皇帝和大臣看到府中蕭然,滿屋圖書,床上鋪一領舊竹席,都慨歎不已。朝廷送來2 000兩喪葬銀,其子遵父遺命全部退回。此種情景,在盛行厚葬陋習的封建社會可謂罕見。
司馬光生前廉潔,又以反對納妾、夫人亡後不續娶而有口皆碑,其揚名天下卻是在他六七歲時。司馬光的父親長期任掌管皇家藏書閣的三司副使,有比他人更優越的讀書條件,且比一般紈袴子弟更願動腦。童年司馬光在花園玩時,小朋友落入水缸,他臨機想出以石頭打破缸救人,其機智的表現隨後被畫工繪成《小兒擊甕圖》在汴梁張貼。成年後的司馬光沿著讀書做官仕進之路節節高升,多數時間是任學士、翰林等閑職。宋代官員在曆朝中薪俸屬最多,司馬光又受皇帝器重並有豐厚寫作經費,雖號稱兩袖清風,也能在洛陽買下一處花草繁盛的“獨樂園”多年專心著述。後世那些窮酸的文人學子觀此,還是會羨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