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資治通鑒(2)(3 / 3)

在熙寧變法中,司馬光與主持變法的王安石發生嚴重分歧。就其竭誠為國來說,二人是一致的,但在具體措施上,則各有偏向。王安石主要是圍繞著當時財政、軍事上存在的問題,通過大刀闊斧的經濟、軍事改革措施,來解決燃眉之急。司馬光則認為在守成時期,應偏重於通過倫理綱常的整頓,來把人們的思想束縛在原有製度的製約之內,即使改革,也一定要穩妥。司馬光的主張雖然偏於保守;但實際上是一種在“守常”基礎上的改革方略。王安石變法中所出現的偏差和用人不當等情況,證明了司馬光在政治上的老練和穩健,除了魄力不及王安石外,政治上是成熟的。

在政見不同、難於合作的情況下,司馬光退居洛陽,編纂史書,從曆史的成敗興亡中,提取治國的借鑒。司馬光著史書,可以說是他從政治國的另一方式。宋英宗同意他設立書局,自己選擇助手下屬,並將這部書命名為《資治通鑒》,親製序文,以示重視。除了允許其借閱國家所有的圖書資料外,神宗還將幾千卷舊書賞賜給司馬光作為參考。修書所需筆、墨、絹、帛等費用,全都由國家供給,這為他提供了優厚的著書條件。

司馬光選擇了劉恕、範祖禹等人做他的助手,他們既是當時第一流的史學家,又與司馬光在政治、史學上觀點一致,所以在編書過程中能夠通力合作,各顯其才。但最終使《通鑒》達到光輝頂點的,還決定於司馬光的精心著述。劉恕的兒子劉羲仲就曾經說:“先父在書局的時候,隻是搜集史料整理成長編,至於辨明是非,是棄是取,都是出自司馬君實先生的手筆。”

司馬光雖熱心於治國,但由於與王安石政見不同,沒有多少直接參與政事的機會。直到宋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後,67歲高齡的司馬光被迎回宮中,擔任了宰相一職。他回朝執政後,一切作為都是反王安石之道而行之,而且否定的步子非常急促。在他執政一年半的時間裏,竭盡全力日夜操勞,耗盡了畢生心血,終於與世長辭。噩耗傳出,“京師人為之罷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過車者,蓋以千萬數”,靈柩送往老家夏縣時,送葬的百姓“哭公甚哀,如哭其私親,四方來會葬者蓋數萬人”。一位高居廟堂之上的宰相,竟能得到民眾這樣廣泛真誠的悼念,在曆史上實屬罕見。

《通鑒紀事本末》是中國第一部紀事本末體的曆史著作,共142卷,作者是南宋袁樞。袁樞精研《資治通鑒》,因為篇幅浩大,難以尋究史事,於是根據《通鑒》舊文詳加整理,每事各詳起訖,自為標題;每篇各編年月,自為首尾。這種體裁因事命篇,不拘常格,與現代史書的體裁頗為接近,是對曆史編纂學的一個重要貢獻。

南宋大儒朱熹不滿司馬光的某些觀點,編寫了一部《資治通鑒綱目》,對《資治通鑒》作了一些意味深長的改動。譬如三國曆史,司馬光以曹魏為正統,朱熹卻改作以蜀漢為正統。因此,這本書在後世一直被當做最具政治正確性的曆史讀物,被譽為“萬世史筆之準繩規矩”。

《資治通鑒》的曆代續書者不乏其人,清代學者畢沅的《續資治通鑒》無疑是其中出類拔萃之作。這部書取材宏博,考證謹嚴,編排合理,總引資料達300餘種,還增加了少數民族的資料。梁啟超對該書評價極高,認為“有畢《鑒》,則各家續《鑒》可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