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南宋1130年—1200年)
中國思想家中,對社會產生深遠影響的不過三五人,朱熹是其中的一位,他的《四書章句集注》起決定性的作用。
——著名學者任繼愈
朱熹是南宋時期最著名的理學家,也是中國古代繼孔子之後最偉大的教育家。他一生博覽群書,廣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教育學、樂律以至自然科學都有不同程度的貢獻;其哲學思想和教育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政治文化影響極為深遠。在哲學思想上,朱熹繼承了二程關於理氣關係的學說,集理學之大成,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係,世稱程朱學派。他的理學,在明清兩代被奉為儒學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覽和精密分析的學風,對後世學者也有很大影響。在德川時代的日本,“朱子學”也頗為流行。朱熹注意使學術研究和講學緊密結合,師生共同研究著述;他在教學實踐中的經驗,對後代書院的發展、自由講學風氣的提高、學術研究空氣的濃厚都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四書章句集注》是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這部書也簡稱為《四書集注》,是朱熹為《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所作的注。朱熹在其後半生花費了大量心血撰寫和反複修改“四書”的注釋,經過40餘年的研究探索,到70歲臨死前一天還在修改《大學》誠意一章的注釋。
朱熹的意義,首先在於把這四部書彙合在一起,由這四部書構成支持理學思想的一個經典係統;其次以這四種經典作為其“道統”係譜的文本,使從孔子經子思到孟子的曆史得到著作的支持;再次是對四部書都做了簡要而且精密的注釋和闡發,在《四書章句集注》的注釋裏融貫了理學的思想。明、清兩代,《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也成了曆次科舉考試的標準。原本是純粹意義上的思想因為有了考試權力和仕途利益作為支持背景,從而成了通行觀念進入生活領域,進一步成為風靡知識界的思想與學問趨向,並因此改變了文化的主流和基調,構建了以後幾百年間中國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的主要風景。
朱熹是一位學問淵博的經學家,一生為編撰《四書章句集注》傾注了大量心血。他自稱從30歲起便開始對《論語集注》、《孟子集注》下工夫,因此《四書章句集注》並不僅僅是關於字句的注釋,這部書體現了朱熹的全部哲學體係。
朱熹認為,《中庸》、《大學》、《論語》、《孟子》這四部書完整地代表了由孔子經過曾參、子思傳到孟子這樣一個儒家道統,而宋代理學家程顥、程頤和他本人則是這一道統的繼承和發揚者。因此,他耗半生精力為“四書”分別作了注釋,給《大學》區分了經傳並重新編排了章節,還將四書作為一部“套書”刊行,“四書”之名由此始定。《四書章句集注》引用漢人以後注釋,董仲舒、司馬遷、揚雄等15家,引用宋人及同時人之說有41家。朱熹盡量博采眾長,較係統地反映了作為一名集大成者的理學思想。
《四書章句集注》充分反映了朱熹的“道統”學。朱熹繼承二程的觀點和做法,非常尊崇《大學》、《中庸》和《孟子》,讓三者與《論語》並列。《大學》與《中庸》原是《禮記》中的篇章,至宋代時被單獨抽出。朱熹對二書加以注釋,並都加了“序”、“序引”,每章之後都進行總括。尤其是《大學》一書,以程頤的《改正大學》為底本,將《大學》重新編排了章節。為了闡釋理學思想,還按照自己的意思編撰了一篇《格物傳》補入其中,因此稱為《大學章句》和《中庸章句》。對《論語》、《孟子》兩書未曾改動,而是博覽古今注釋,擇善而從,所以稱為“集注”。
《四書章句集注》的編排次序,也頗具深意。朱熹認為,學習《四書》的順序,應當“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微妙處”。他注解的《大學章句》內容豐富,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八個條目,是理學之倫理、政治、哲學的基本綱領。《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的重要著作,儒家世代相傳的思想原則,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所以,《大學》和《中庸》在朱熹的思想體係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它們的地位可“至比六經”,甚至在六經之上。這一點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