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四書章句集注(1)(2 / 2)

《四書章句集注》很重視義理的闡發,是以義理解經的代表作。朱熹學養深厚,學識淵博,他吸收前朝學者的思想精華,並作了進一步的整理和闡述,為編撰《四書章句集注》傾注了大量心血。在文字訓詁方麵,他字斟句酌,反複修改,力求通達和洗練;在注釋解析方麵,他並不糾纏於繁瑣的考據,而是從整體著眼,探求並掌握原著的思想精神,不受古人的束縛。因此,《四書章句集注》絕不僅僅是關於字句的注釋,它反映了朱熹的治學風格,並體現了他的全部哲學體係。

《四書章句集注》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宋以後,《四書章句集注》所闡釋的理學思想成為官方哲學,占據著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明、清兩代都以《四書章句集注》為學官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答案,作為選拔政府官吏的標準。除了其學術影響以外,它還得到曆代政府強迫性的灌輸。讀書人參加國家的各級考試,不能背離《四書章句集注》的觀點,否則難以被錄取,這也是《四書章句集注》流傳久遠的一個因素。

《四書章句集注》的曆史地位及其作用

朱熹以畢生精力從事學術活動,講學、著述達40餘年。中國思想家中,對社會產生深遠影響的不過三五人,朱熹是其中的一位,他的《四書章句集注》起決定性的作用。

《四書章句集注》的曆史地位和作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來考察:

第一,《四書章句集注》吸收了唐宋以來的文化積累,達到了當時可能達到的理論高度,建立了完整的儒教體係,它把各等級的人排到一個被認為適當的社會位置上,建立了封建社會成員的全方位的崗位教育,對安定社會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第二,《四書章句集注》是一部強化內心修養,滌除心靈雜念的儒教經典。把“正心誠意”、“主敬”、“守一”、“格物致知”、“存誠”作為人生修養內容,最終目的在於教人成聖賢,使人們在社會生活,人倫日用之中得到精神解脫。“極高明而道中庸”,貫徹“內聖外王”之道。

第三,《四書章句集注》打破傳統注釋的舊模式。簡明通脫,新人耳目。宋儒自稱得堯、舜、禹的“心傳”及文、武、周公、孔、孟以下千古不傳之秘。朱熹的注解,有的有根據,有的根據不多,也有的直抒胸臆,不要古代書本的根據。它的特點是擺脫依傍,不受古人的束縛。

司馬光《論風俗諸子》中說:

新進後生,口傳耳剽,讀《易》未識卦爻,已謂《十翼》非孔子之言;讀《禮》未識篇數,已謂《周官》為戰國之書;讀《詩》未盡《周南》、《召南》,已謂毛、鄭為章句之學;讀《春秋》未知十二公,已謂《三傳》可束之高閣。

司馬光對當時的學風不滿而發牢騷。其實不能責怪“新進後生”們,當時青年學者的這些疑古傾向,也是跟他們的前輩們學來的。疑古代經典在北宋已成為風氣。疑《周易·係辭》非孔子所作的有歐陽修;疑《周禮》的有歐陽修、蘇軾、蘇轍;疑《孟子》的有司馬光、李覯;疑《尚書》的《允征》、《顧命》的有蘇軾;疑《詩序》的有晁說之;王安石貶《春秋》,他說《三經新義》,拋開舊傳統,獨標新解。南宋朱熹疑孔安國的《書序》是魏晉間人作的。

第四,《四書章句集注》被指定為國家教科書,元明清各代用來開科取士,作為選拔政府官吏的標準。除了用它的學術影響以外,它還得到曆代政府強迫性的灌輸。讀書人參加國家的各級考試,不能背離《四書章句集注》的觀點,否則難以被錄取,這也是《四書章句集注》流傳久遠的一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