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四書章句集注(2)(2 / 2)

淳熙五年(1178年),宰相史浩推薦朱熹知南康軍,朱熹屢辭不許,遂於次年赴任。到任不久,當地發生旱災饑荒,他全力救災,減輕了災害的損失。還於任內倡導教育,重建白鹿洞書院。白鹿洞書院是宋時全國四大書院之一,位於廬山五老峰南麓的後屏山。朱熹親自講學,親撰教規,體現了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儒家思想為基礎的教育理念,成為南宋以後中國社會700年間書院辦學的典範,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規章製度之一。書院經常延攬著名學者來講學,學術空氣相當活躍。1180年,陸象山特來拜訪朱熹,請他為其去世不久的哥哥寫墓誌銘。朱熹順便請陸象山在書院講“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之義,陸宏論滔滔,將義理發揮得淋漓盡致,當時的聽眾有很多人都感動落淚。朱熹也深受感動,特意將陸象山所講內容刻石立於院門。

1181年,浙東發生饑荒,孝宗調朱熹到浙東救荒。朱熹在浙東救災,成效卓著,貪官汙吏都因懼怕他而自動離開。不久,朱熹見政局不良,又辭職居家,一心講學。1188年他應召入朝,再度上書,說今日之中國已病入膏肓,從大腦到四肢,處處有病,勸孝宗正心以立大本,教養太子,選賢任能,振綱紀,變風俗,愛養民力,修明軍政。孝宗接到朱熹的奏章時已是深夜,但卻馬上起床,點燃蠟燭,讀完後再就寢。次日便要朱熹任官,但朱熹還是推辭未就。

宋光宗即位後,朱熹因得罪權臣韓侂胄,遭到攻擊陷害。朱子學被稱為“偽學”,朱熹的門人也被株連成了“逆黨”,他本人則被削職為民,史稱“慶元黨禍”。當時的局勢十分緊張,牽連頗廣,朱熹的大弟子蔡元定,就因為被牽連而遭貶,結果死在貶所。盡管如此,朱熹還是每天同弟子講學,有人勸他關閉書院躲一躲,他卻笑而不答。慶元六年(1200年)三月,朱熹卒於福建建陽考亭家中,享年71歲。他在逝世前兩天,還在為弟子講學,修改自己的著作,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當時的大詞人辛棄疾聞朱子逝世,特作祭文:“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謂朱熹的著作會永遠流傳,朱熹的聲名將永垂不朽。

寶慶三年(1227年),宋理宗下詔,特贈朱熹“太師”稱號,追封信國公,並提倡學者習讀朱熹著作。從此,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成為中國的正宗思想體係。他被稱為“朱子”,也是孔廟中供奉的“四配十二哲”之一。自元、明、清以後,更被尊崇為“紹道統,立人極”的“萬世宗師”,成為地位僅次於孔、孟的又一位儒家聖人。

《四書五經》是古代中國社會正統文化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它所包含的內容可謂博大精深,涉及中國古代思想、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諸多方麵,形成了一個以天理為核心的思想體係。它們不僅是中國古代統治者幾千年來欽定的教科書,而且還被西方學者譽為世界四大思想寶庫(基督教思想、伊斯蘭教思想、佛教思想、儒教思想)之一。

餘英時的《朱熹的曆史世界》是關於宋代文化史與政治史綜合研究的一部專著。作者深入研究朱熹時代的曆史世界,係統而全麵地從直接史料中搜尋相關證據,重建12世紀最後二三十年的文化史與政治史。《上篇》為朱熹的曆史世界提供了一個較廣闊的背景,《下篇》則進入朱熹所活躍的曆史世界的核心地區,細心地描述了孝宗與光宗、官僚集團和理學集團以及皇權三者的互動關係。本書為專業史學家重構曆史的理想與努力做了最好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