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十四年,顧炎武變賣家產,隻身北上,開始了終其後半生的漫遊生活。在25年間,他遍曆大河上下,所到之處,即考察山川形勢、風土人情,同時廣交師友,砥礪學問。後人記載顧炎武在旅途當中往往用騾馬載書隨行,每到一處,都會訪問當地故老,將所見所聞與書中的記載相參照,一旦發現不同之處就記錄下來,詳加考辨。他一生學問的結晶《日知錄》就是在這一過程中完成的。
在後半生的羈旅生涯中,顧炎武堅守他的遺民身份,終生不渝。康熙十七年,當時朝議以撰修《明史》,特開博學鴻詞科,征舉海內名士。顧炎武的同鄉葉方靄等人聯合舉薦他,遭顧炎武回信嚴詞拒絕。第二年清廷還不死心,讓主持編寫《明史》的大學士熊賜履派了兩個差人來到華陰,請顧炎武到北京做他的助手,顧炎武以死自誓,絕不仕清。顧炎武不與清政權合作的立場是非常明確的。他不與清朝的名公巨卿有所交往,即使與自己的親外甥、當時擔任清廷高官的徐乾學兄弟,也很少走動。有一次,徐乾學堅邀舅舅到家中做客,他無奈去了,但拒絕飲宴,以表示不食清祿之義。後來徐乾學兄弟在江南替他買田置地,多次請他回故鄉養老,顧炎武始終不肯南歸。1680年,顧炎武原配王碩人於昆山病故,顧炎武吩咐仆人買來香燭等祭品,布置好妻子的靈位,他恭恭敬敬地拜了幾拜,痛哭失聲。“貞姑馬鬣在江村,送汝黃泉六歲孫。地下相逢告父姥,遺民猶有一人存。”這是顧炎武悼念妻子的詩。大意是:妻子逝世在遙遠的江南小鎮,送妻子入土為安的僅有6歲的長孫。在地下你見到年邁的父母,請稟告二老吧:明朝的遺民還有我這個人。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作為一個江南文人竟然留寓北方達20多年,遊曆北方大地,無非是為了乘機而起推翻清朝統治,其民族氣節一直以來激勵很多誌士仁人。他的政治思想,特別是他的民族性,對於後來的晚清的資產階級革命有引導性作用,資產階級革命家章炳麟在反對清朝政府的時候,自署名章絳,同顧炎武初名,可見顧炎武思想的影響力之深遠。
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初四,顧炎武在山西曲沃韓姓友人家,上馬時不幸失足,初九醜刻與世長辭,享年70歲。
黃汝成《日知錄集釋》是現在較為通行的《日知錄》版本。黃汝成先生以遂初堂本為底本,參以閻若璩、沈彤、錢大昕、楊寧四家校本,吸收前人對《日知錄》的研究成果,成《日知錄集釋》刊行於世,可以說是《日知錄》最好的版本,流傳很廣。
明朝末年,各種社會問題日趨嚴重,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麵都爆發了危機。顧炎武感於國家多難,針對上述社會問題,努力從書籍中搜集有關兵防、賦役、水利、農業、礦產、交通等方麵的資料,借以尋找明末社會積弊的根源,以及革除這些積弊的途徑。明亡之後他流寓北方,又在各地親自探訪,加以考證。後來,顧炎武把多年收集的資料一分為二,有關地理的部分叫做《肇域誌》,有關經濟的部分叫做《天下郡國利病書》。這兩部書取材豐富,引證宏博,是中國曆史地理古籍中的珍品。兩部書中的資料往往能夠互相補充,可以彼此參證,對照閱讀。
顧炎武不僅是著名的學者和思想家,他的詩歌也在清初獨樹一幟。王冀民先生整理校點的《顧亭林詩箋釋》,對顧炎武詩歌進行了詳盡的注釋、題解;並針對全題或全首的寓意、特點進行評析,對詩中涉及的人事進行考論和索引。從這些詩歌中,讀者可以透過曆史的重霧,體會這位大思想家、抗清誌士的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