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清末民初1877~1927)
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曆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著名學者陳寅恪
王國維是20世紀傑出的國學大師,一生潛心於治學,博古通今,浩瀚無涯。他生於清季風雨飄搖之時,卒於民初軍閥紛爭之際,卻涉獵了極為廣闊的學術領域,在每一方麵都有非凡的成就。王國維開創了用西方的哲學、美學、文學觀念來分析研究中國古典小說的先河,開創了中西文學的比較研究。在敦煌學、簡牘學等方麵,他也是公認的奠基人。
在王國維身上,敏銳豐富的審美感情與睿智深刻的思辨理性兼而有之,集詩人與哲學家的氣質於一身。這兩種氣質的融合,使他的哲學富有個性和情韻,詩學飽含理性和深度。他深受康德、叔本華思想影響,認為文學是超越功利的純粹藝術,文學的審美功能是其價值的根本體現。《人間詞話》正是王國維接受了西洋美學思想之洗禮後,以嶄新的眼光對中國舊文學所作的評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人間詞話》是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一部詞話著作,在當時新舊兩代的讀者中產生了重大反響,在中國近代文學批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不過寥寥數語,卻堪稱是清季以來詞學研究之最高峰。它把中國古典文論和西方哲學、美學熔於一爐,而以發揮前者為主,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文藝理論體係。雖然是為論詞而作,但涉及的方麵很廣泛,不僅僅局限在詞的方麵;它突破了清代詞壇浙派、常州派的門戶之見,獨樹一幟。貫穿《人間詞話》的理論核心是“境界”說,而“境界”正是從審美層麵對詩詞藝術提出的理想標準,“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人間詞話》一書對以“意境”為中心的中國古典文學美學思想進行了全麵總結,同時又體現出西方美學思想滲透影響的明顯痕跡,標誌著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進行現代轉換的開端。
《人間詞話》是中國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文學批評的代表作,在曆代眾多的詞話中,《人間詞話》以新穎的見解,獨創的理論為中國美學、文藝理論研究開創了一條新路,在中國學術思想寶庫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人間詞話》最初發表於1908年,後人又輯有《人間詞話刪稿》、《人間詞話附錄》。這部書是王國維文學批評的代表作,影響很大。全書64則,王國維以“境界說”為核心,論述了文藝的特征和創作方法等問題。在探求曆代詞人創作得失的基礎上,結合作者自己藝術鑒賞和藝術創作的切身經驗,使“境界”成為王國維藝術論的中心與精髓。
《人間詞話》第一條即指出:“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全書提到“境界”有10餘處之多。這裏的境界並不僅僅指景物,喜怒哀樂也是人心中的一層境界;所以,能寫出真景物、真感情,才叫做有境界。這樣的作品,“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形象鮮明,富有感染力量。
圍繞境界這一中心,《人間詞話》又進一步提出和論述了寫境與造境、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景語與情語、隔與不隔、對宇宙人生的“入乎其內”與“出乎其外”等內容。廣泛接觸到寫實與理想化的關係、創作中主觀與客觀的關係、景與情的關係、表現上的白描與“務文字之巧”的關係、作家觀察事物與表現事物的關係;還有許多文藝創作中帶有規律性的問題,包括作家修養、創作方法、寫作技巧等方麵,都有精辟的見解。《人間詞話》高人一籌的思維水平與自成一家的創作形式,都遠勝於當時其他詩詞論著。
王國維平生鑽研學問而無窮盡,在諸多學術領域都有精深造詣,令人歎為觀止。《人間詞話》作為他研究中國文學的主要成果,其中提出的“境界說”等美學、文學理論,將中西美學、文學思想“化合”,影響深遠。他提出的“成大學問、大事業之三境界”內蘊深邃,至今廣為傳誦、膾炙人口。
作為中國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從事文史哲學數十載,是近代中國最早運用西方哲學、美學、文學觀點和方法剖析評論中國古典文學的開風氣者,又是中國史學史上將曆史學與考古學相結合的開創者,確立了較係統的近代標準和方法。這位集史學家、文學家、美學家、考古學家、詞學家、金石學家和翻譯理論家於一身的學者,生平著述62種,批校的古籍逾200種。梁啟超稱讚他是“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而郭沫若先生則評價他“留給我們的是他知識的產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樓閣,在幾千年的舊學城壘上,燦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