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交淡若水
“君子之交淡若水”語出《莊子》,故事說的是薛仁貴與王茂生兩家關係甚密,薛仁貴尚未得誌之前,家境清貧,王茂生夫婦經常接濟,後來,薛仁貴憑借赫赫戰功發達了,被封為“平遼王”。前來王府送禮祝賀的文武大臣絡繹不絕,可都被他婉言謝絕了。
這天,普通老百姓王茂生挑著兩口壇子來到薛府門前。薛仁貴聽說是恩人王茂生,趕緊親自迎了出來。王茂生說:“小民家貧沒有貴重禮物送給王爺,隻有兩壇家釀糙酒送給王爺,還望王爺笑納。”
薛仁貴說:“大哥能來,我就很高興,還帶什麼東西!既然是你家釀美酒,我也不客氣,收下了,欲與大哥開懷痛飲,敘敘舊。”
說著命令廚房準備菜肴,待菜肴端上桌子後,他命人開壇倒酒。
負責啟封的執事官打開酒壇後,聳聳鼻子,一點香味也沒有,仔細一看才發現:根本不是什麼酒,而是兩壇清水!
執事官趕緊向薛仁貴稟報:“啟稟王爺,此人膽大包天,拿兩壇清水戲弄王爺,請王爺重重責罰!”
薛仁貴聽了,哈哈一笑,說:“早在我的預料之中,如果他送的真是美酒,我還不收呢!”
說著命令執事官取來大碗,當眾飲下三大碗王茂生送來的清水。在場的人不解其意,薛仁貴解釋說:“在我人生不如意時,王茂生當我是朋友,如今我美酒不沾,厚禮不收,卻偏偏要收下王兄弟送來的清水,因為我知道王兄弟清貧,送清水也是王兄的一番美意,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
古人倡廉拒賄故事
嚴正家室
春秋魯宰相公儀休,有天回家,見放有別人贈送的織帛,勃然大怒,立即把妻子休了。
東漢大司徒王良,平時不準妻子兒女出入官室,夫人穿的是土裙,吃的是粗糧,還下田幹活。
古今中外送禮故事宋包拯晚年訂了一條家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墓中。不從吾誌,非吾子孫。”請人刻石,豎於堂屋東壁,以昭後世。
明吏部尚書王恕,為官清正廉潔,告老還鄉,自己掏錢雇用車馬。每晚歇宿,必先催家小去官店或民舍住宿。沿途有故吏門生謁見送禮,一概直言拒絕,說:“老夫以廉為寶,一切饋贈不受。”
畏以四知
東漢楊震,由荊州刺史升任東萊太守而路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原係楊震薦為茂才,為感謝楊震的提拔,便在夜裏去驛館拜訪並獻上黃金百兩。楊震很不高興地說:“故人知君,君者不知故人,何也?”王密厚著臉皮說:“暮夜無知者。”楊震正色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隻好麵紅耳赤地把黃金拿了回去。
明朝的賈鬱為仙遊縣令時,當地鄉紳給他送來新鮮水果並說:“這是我家的鮮果,別人都不知道。”賈鬱就問:“君家有兄弟子女否?”鄉紳答道:“有兄弟和子女。”賈鬱嚴正道:“古人都畏四知,今天的事你知,我知,你兄弟和子女知,送果者知,是比古人的四知還要多得多,怎能說別人不知呢?”鄉紳無話可答,隻得把水果帶回去。
冷言相譏
春秋時期,有宋國人拿一塊寶玉獻給齊大夫子罕,子罕不收。獻玉人說:“這玉請有名的玉匠仔細看過,確認是寶,才敢拿來獻給您的。”子罕卻說:“我以不貪為寶,你以玉為寶。要是你把玉給了我,那你我都喪失了寶,倒不如咱們都保有自己的寶好。”
宋朝時,有位地方官吏以為宰相王安石善於詩文,自然喜愛“文房四寶”,為投其所好,特地送去一方硯石,並當麵誇耀道:“此硯嗬之可得水!”王安石一口拒絕,並譏笑道:“縱嗬得一擔水,又能值幾何?”
防微杜漸
唐朝的陸贄官居宰相,對各地所送的禮物,一概拒收。昏庸的皇帝反責怪陸贄:“你廉潔得太過分了:各道的饋贈,你一概拒絕,這樣恐怕於情理上不通。像鞭、靴一類東西,受也無妨。”陸贄上書皇帝申論了防微杜漸的道理:第一,一般官吏受賄,都要嚴格禁止,何況“居風化之首”的宰相呢。第二,受賄之例一開,必然由小及大,“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已,必及金璧”,此風一開,難以收拾。第三,受賄必然徇私,“已與交私,何能中絕其意。”此後,下麵再也不敢向他送禮了。
懸物示廉
東漢南陽太守羊續,把別人送來的魚掛在外簷下,這就是流傳千百年的“懸魚”故事。
唐涇州刺史段秀實,任司農卿時,再三囑咐家人不得收受他人的禮物,有個叫朱呲的給他送來粗綾三百匹,家人再三辭謝不成,隻得收下。段秀實知道後,怒斥道:“我終究不能讓他人之物玷汙我的府第。”下令家人把這些粗綾全部懸於公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