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讓他人積極效力的攻心術(1 / 3)

使用積極性的字眼

馬克·吐溫說:“恰當地用字極具威力,每當我們用對了字眼……我們的精神和肉體都會有很大的轉變,就在電光石火之間。”

當我們所說的話用對了字眼就能叫人笑,能治療人的心病、帶給人希望。相反,然而若是用錯了字眼就會使人哭,刺傷人的心、帶給人失望。同樣地,借著所用的“字眼”可以讓別人了解我們崇高的心誌和由衷的願望。

曆史上許多偉大人物就是因為善於運用字眼的力量,大大地激勵了當時的人們,他們跟隨著這些偉大的人物,塑造出今天的世界。的確,用對了字眼不僅能打動人心,同時更能帶出行動,而行動的結果更展現出另一種人生。

當美國的帕特裏克·亨利站在13個州代表之前慷慨激昂地說道:“我不知道其他的人要怎麼做,但就我而言,不自由,毋寧死。”這句話激發了幾代美國人的決心,誓要推翻長久以來騎在他們頭上的苛政,最終建立了美利堅合眾國。

許多人都知道人類的曆史就是由那些具有威力的話所寫成的,然而卻很少有人意識到那些偉人所擁有的語言力量也能夠在我們的身上找到,這能改變我們的情緒、振奮我們的意誌乃至於有膽量敢於麵對一切的挑戰,使人生過得豐富多彩。

我們在跟別人說話時常常用字十分謹慎,然而卻不留意自己習慣用的字眼,殊不知我們所用的字眼會深深影響我們的情緒,也會影響我們的感受。因此如果我們不能好好掌握怎樣用字,如果我們隨著以往的習慣繼續不加選擇地用字,很可能就會扭曲所曆經的事實。

譬如說,當你要形容一件很了不起的成就時,用的字眼是“不錯的”成就,那對你的情緒就很難造成興奮的感覺。這全是因為你用了具有局限性的字眼所致。一個人若是隻擁有有限的詞彙,那麼他就隻能體驗有限的情緒,反之若是他擁有豐富的詞彙,那就有如手中握著一個可以調出多種顏色的調色盤,可以盡情來揮灑你的人生經驗,不僅為別人,更可以為自己。

在美國一家全國性的卡車服務公司,管理階層發現他們所送的貨物中有萬分之六會送錯了地方,這使得公司每年得額外賠上25萬美元的損失,為此公司特別聘請了戴明博士去給他們診療一番。根據戴明博士的觀察,發現這些送錯的案子中有5成是因為該公司的司機看錯送貨契約所致。為了能一勞永逸地消除這樣的錯誤,而使該公司能提高服務品質,戴明博士建議最好把這些工人或司機的頭銜改為技術員。

一開始公司覺得戴明博士的建議有些奇怪,難道把職位頭銜改一改就能把問題解決?難道就做這麼一個簡單的動作便可以了?可是沒有多久績效就出現了,當那些司機的頭銜改為技術員之後不到30天,先前萬分之六的送錯率一下子便下降到了萬分之一以下,也就是說從此那家公司一年可以節省25萬美元。

這個例子說明了一個基本的事實,字眼的轉換不管是用在個人身上或企業整體上都有相同的效果。

生活中時時選擇使用積極性的字眼,最能振奮我們的情緒,反之,若是選擇使用了消極的字眼,就必然很快地使我們自暴自棄。遺憾的是我們經常不留意所用的字眼,以致錯失唾手可得的大好機會。因此我們務必要重視使用字眼的重要性,這做起來並不難,隻要你能聰明而用心地選擇便行了。

使用激將法

樹怕剝皮,人怕激氣。許多事情可以憑借這一激而辦成功。

求人辦事,在方法上決不可死套一個模式,應該隨著辦事的對象及其思想的變化而變化。有些方法,適合於某人某事,但不一定適合於所有的人所有的事。對有些人,隻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誠相待,就能打動他;但在同樣情況下,另外一些人可能“敬酒不吃吃罰酒”,你磨破嘴皮,他就是不答應你的請求,此刻如果你改變策略,突然給他一個強烈的反刺激,用超常的手段去激勵他,說不定“柳暗花明又一村”。

張儀因久不得誌,窮困潦倒,一日到蘇秦府上拜見蘇秦。好幾天後,蘇秦才出來見他,並隻讓他坐在家仆們坐的堂下,僅賜給仆妾們吃的飯食,而且還幾次故意責備張儀,說他窮酸,不想和他打交道。張儀聽後氣憤不已,離開了蘇秦,前往秦國。

在張儀去秦國的途中,卻有一個素不相識的人與他結伴同行,送給他許多金錢。張儀到達秦國後,依靠陌生人資助的錢財得以拜見了秦惠王,並很快被秦惠王拜為客卿。這時,那位同伴向張儀告辭要走了,張儀問其緣由,那人說:“我並不了解你,真正了解和關心你的是蘇君(即蘇秦)。他當時擔心秦國伐趙而使合縱抗秦的計劃破產,認為隻有你才有能力去左右秦國的國策,所以他當時用語言刺激你,使你來到秦國。而後又私下派我跟著並接近你,供你給用。現在你已被秦王聘用,我就算完成了任務,該回去告訴蘇君了。”張儀聽後大為感慨。張儀後來憑他的智慧和才能,說服秦王,使秦軍15年未越函穀關一步,為蘇秦合縱之策贏得了很高的聲譽。可見激將方式隻要使用恰到好處,適時適度,效果是妙不可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