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將法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直接刺激。這種方法通過故意貶低對方看不起他,說他不行,借以激起對方求勝的欲望,也能使其超水平發揮自己的能力,從而達到我們的目的。
當馬超領兵攻打葭萌關時,諸葛亮告訴劉備,隻有張飛、趙雲二人是馬超的對手。劉備建議讓張飛去迎戰。諸葛亮說:“主公先別說話,讓我去激激翼德。”
二人已在談話間,張飛主動請纓去迎戰馬超,諸葛亮卻假裝沒有聽見,隻是對劉備說:“馬超智勇雙全,無人能敵,除非往荊州喚雲長來,方能對敵。”
張飛說:“軍師為何小瞧我?我曾經一人獨對曹操百萬大軍,難道還畏懼馬超這個匹夫?”
諸葛亮笑著說:“你在當陽拒水斷橋,是因為曹操不知虛實,他若知道虛實,你豈能占到便宜?馬超英勇無比,他渭橋之戰差點殺了曹操,我看就是雲長來了也未必能勝得了他。”
張飛說:“我現在就去取馬超項上人頭,如若不勝,甘當軍令。”
諸葛亮見激將法起了作用,便順水推舟地點頭答應了。張飛得令,與馬超在葭萌關下酣戰了二百多個回合,當時雖未決出勝負,卻使馬超產生敬畏之心,幾天後,率眾歸順了劉備。
激將法的第二種形式,是間接刺激。它以張揚、稱讚他人他物的方式,間接貶低對方,以激發對方壓倒、超過第三者的決心,從而為我所用。
還是諸葛亮的故事。曹操北定中原,舉兵南下時,劉備派諸葛亮去吳國拜見孫權,遊說吳國與蜀國兩家合力抗魏,諸葛亮深知,如果直接要求吳蜀聯兵,一定使孫權以為劉備有求於他,事情會不好辦。最好的方法是用激將法激他。
諸葛亮在柴桑見到孫權後,說:“我看曹操兵多勢眾,東吳彈丸之地不是對手,將軍何不向曹操投降稱臣,以求暫時的安寧?”孫權聽了很不高興,反問諸葛亮,為什麼劉備不向曹操投降稱臣?諸葛亮回答道:“古代的田橫僅僅是齊的壯士,尚能守義不辱,何況我主是帝王之後,蓋世英才,豈能屈居奸賊屋簷之下?”諸葛亮這一招果然管用,孫權最終同意孫劉聯盟,共抗曹操。而諸葛亮也就此圓滿完成了出使江東的使命。
設立競爭對象
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和自信心,其潛在心理都希望“站在比別人更優越的地位上”,或“自己被當成重要的人物”。
某家鑄造廠,該廠的經營者經營了許多分廠,但其中有一個廠效益始終徘徊不前,從業人員也很沒幹勁,不是缺席,就是遲到早退,交貨總是延誤。該廠產品質量低劣,使消費者抱怨不迭。
雖然這個經營者指責過現場管理人員,也想盡不少辦法,想激發所有從業人員的工作士氣,但始終不見效果。有一天,這個經營者發現他交代給現場管理員辦的事一直沒有解決,於是他就親自出馬了。
這個工廠采用晝夜兩班輪流製,夜班要下班的時候,他在工廠門口攔住一個作業員。他問:“你們的鑄造流程一天可做幾次?”作業員回答說是6次。這個經營者聽完一句話也不說,就用粉筆在地上寫下“6”。
緊接著早班作業員進入工廠上班,他們看了這個數字後,不明個中原因,竟改變了“6”的標準,做了7次鑄造流程,並在地麵上重新寫下“7”。到了晚上,夜班的作業員為了刷新紀錄,就做了10次鑄造流程,而且也在地麵上寫下“10”。過了1個月,這個工廠變成了他所經營的廠中成績最高的。
這個經營者僅用了一支粉筆,就重整了工廠的士氣,而員工們突然產生的士氣是從哪裏來的呢?就是因為有競爭的對手所致。工人們做事一向都是那麼拖拖拉拉,毫不起勁,可在突然有了競爭的對象後,自然而然就激發了他們的士氣。
人都有自我優越的欲望。有了這種欲望之後,人類才會努力成長,也就是說這種欲望是構成人類幹勁的基本元素。這種自我優越的欲望,在有特定的競爭對象存在時,其意識會特別鮮明。以學生來說,當他們每一個人想自己的成績變為比原來的更好時,就會有打垮競爭對象的意識,所以就會更加用功。隻要能利用這種心理,並設立一個競爭的對象,讓對方知道競爭對象的存在,就一定能成功地激發起一個人的幹勁。但是如果以直接的方式說:“他就是你競爭的敵人”,效果不會太理想。因為這樣好像給了對方一個強製性的壓力,使對方有了警戒的心理,他反而在心理上產生反抗。
有位中學教師,他經常以學生的意願來編排座位,使同一誌願的人坐在一起。如此一來,學生之間很自然地產生競爭心理,因而會用功讀書。
有位經營者聘請了一個長年為他開車的司機,最近這個司機的工作態度散漫,不但經常遲到,而且開車時心不在焉,讓這個經營者毫無安全感。然而,這個經營者並不直接責罵他,隻是若無其事地說:“你也認識A先生吧?他是你的晚輩,工作態度非常認真,給人的印象非常好,從來都不遲到早退。”這個經營者隻說了這些,就不再多說了。那個司機當時沒有任何反應,但從此以後,他的工作態度就有了360度的大轉變。因為自己當上老板的司機,畢竟是一件榮耀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