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讓他人主動幫忙的攻心術(1)(2 / 2)

如當你有求於對方時,一開始你就說:“我這可能是無理的要求”,“我說這些話可能有點嗦”或“我說的話可能過分點”。

此時,即使你說的話確實令對方感到厭煩,對方也不會因此當麵指責。如果反複使用,反而更能加強效果,使對方輕易地聽完你的要求,並接受你的要求。

美國心理學專家卡耐基在其《美好的人生》一書中,講了他的一段經曆:

從卡耐基家步行一分鍾,就可以到達森林公園。他常常帶著一隻叫雷斯的小獵狗到公園散步。因為他們在公園裏很少碰到人,又因為這條狗友善而不傷人,所以卡耐基常常不替雷斯係狗鏈或戴口罩。

有一天,他們在公園遇見一位騎馬的警察,警察嚴厲地說:“你為什麼讓你的狗跑來跑去而不給它係上鏈子或戴上口罩?你難道不曉得這是違法嗎?”

“是的,我曉得。”卡耐基低聲地說,“不過,我認為它不至於在這兒咬人。”

“你不認為!你不認為!法律是不管你怎麼認為的。它可能在這裏咬死鬆鼠,或咬傷小孩,這次我不追究,假如下次再被我碰上,你就必須跟法官解釋了。”

卡耐基的確照辦了。可是,他的雷斯不喜歡戴口罩,他也不喜歡它那樣。一天下午,他和雷斯正在一座小坡上賽跑,突然,他看見那位執法大人正騎在一匹棕色的馬上。

卡耐基想,這下栽了!他決定不等警察開口就先發製人。他說:先生,這下你當場逮到我了。我有罪。你上星期警告過我,若是再帶小狗出來而不替它戴口罩,你就要罰我。

“好說,好說,”警察回答的聲調很柔和,“我曉得在沒有人的時候,誰都忍不住要帶這樣一條小狗出來溜達。”

“的確忍不住。”卡耐基說道,“但這是違法的。”

“哦,你大概把事情看得太嚴重了,”警察說,“我們這樣吧,你隻要讓它跑過小山,到我看不到的地方,事情就算了。”

那位警察也是一個人,他要的是一種重要人物的感覺,因此,當卡耐基責怪自己的時候,唯一能增強他自尊心的方法,就是以寬容的態度表現慈悲。

如果我們免不了會受到責備,何不自己先認錯呢?聽自己譴責自己不比挨別人批評好受得多嗎?你要是知道某人準備責備你,你自己先把對方責備你的話說出來,對方十之八九會以寬大、諒解的態度對待你,就像那位警察對待卡耐基和他的愛犬一樣。

得寸進尺,進門登高

人有一種想保持一致形象的需求,人們不願意被看做是反複無常、莫名其妙的。或者是因為懶得解釋。這種情況下,比乍一上來就提出比較高的要求,要更容易接受。這就是心理學上的進門檻效應,也叫得寸進尺效應。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裏德曼與弗雷瑟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讓自己的助手到兩個普通的居民小區勸說人們在房前豎一塊寫有“小心駕駛”的大字標語木牌。

在第一個居民區,他們直接向人們提出這個要求,結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絕,接受的人僅僅隻有17%。而在第二個居民區,他們先請求眾居民在一份讚成安全行駛的請願書上簽字,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幾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辦了。他們在幾周後再向這些居民提出在自家房前豎立“小心駕駛”標語木牌的有關要求,這次的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

為什麼同樣都是豎牌的要求,卻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結果呢?這是因為當你對別人提出一個貌似“微不足道”的要求時,對方很難拒絕,否則,似乎顯得“不近人情”。而一旦接受了這個要求,就仿佛跨進了一道心理上的門檻,就很難有抽身後退的可能。當再次向他們提出一個更高的要求時,這個要求就和前一個要求有了繼承關係,讓這些人容易順理成章地接受。

心理學家D·H·查爾迪尼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代替某個慈善機構進行了一次募捐活動。在募捐時,對一些人說了這樣一句話:“哪怕一分錢也好”,而對另外一些人則沒有說這句話。結果,前者的募捐比後者要多兩倍。

這就是說向人們提出一個微不足道的小要求時,人們很難拒絕,否則就太不通人情了(先進門檻再逐步登高,得寸就步步進尺)。為了留下前後一致的印象,人們就容易接受更高的要求。

比如一個推銷員,當他可以敲開門,跟顧客進行交談時,其實,他已經取得了一個小小的成功。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他能夠說服顧客買一件小東西的話,那麼,他再提出進一步的要求,就很可能被滿足。因為那位顧客之前答應了一個要求,為了前後保持一致,他的確會有較大可能性接受進一步的要求。